公開課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對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寫,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2、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頑強忍耐、堅守信念的意義。
3、品味本文規範而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對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寫,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2、品味本文規範而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頑強忍耐、堅守信念的意義。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問句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本文優美的語言可以作為朗讀的好材料,可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2、討論點拔法:
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語句,以及含蓄表達作者情感的內容,可讓學生深入探討,再理解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去過黃龍洞嗎?不去真遺憾!那是武陵源風景區這一王牌景區的核心。深藏地下億年,八十年代初由張家界的對外開放而得以蠻聲海內外。洞中有洞,樓上有樓,各種洞穴奇觀玲琅滿目、美不勝收。洞內的迷宮、天仙水、龍宮等,令人歎為觀止,你看到這樣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們見識另一種神奇的自然景觀──地下森林。”在我國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這節課,我們將隨張抗抗女士去那裡看看。
二、作者簡介
張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協從事專業創作。作品《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三、感知文字
1、釋題:老師一開始沒注意題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們覺得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適合?讓學生看完課文後再思考這個問題。
──看後討論,斷想即片斷感想。狂想,是不著邊際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圍繞森林而展開的很多聯想,用狂想更不適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種更開放的境界,什麼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產生怎樣的斷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寫地下森林的奇異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斷想?
⑴ 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寫森林部分)文章總起,點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點,表達作者驚訝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斷想部分)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森林部分)親眼所見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的狀貌,還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⑵ 理解相關的問題。
A、文中有很多個問句,各有什麼意味?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如“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其它問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為什麼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作者有意暫且不表,先寫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後再順勢展現地下森林的壯觀景象,從而突出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頑強忍耐、堅守信念最終獲得的劫後餘生,慶幸之至。 這樣寫來更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四、品讀課文
1、學習本文豐富的想像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麼呢?朗讀課文3~20段,按順序說說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遙遠的年代這裡也許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許是一個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億萬年前這裡火山爆發,然後這裡就成了沒有生命沒有顏色的地方。
想到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泥土,又捎來了種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變綠,懸崖上、山嶺間又是一片鬱鬱蔥蔥。
想到幽暗的峽谷因為陽光的不公和無情,依舊死氣沉寂。
想到長風、清泉終於理解了峽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頂的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們仗義行俠,送來了成千上百粒的種子。
想到了在經過了幾萬年的努力與考驗後,峽谷裡終於成了現在的情形:柞木蒼鬱,松樹成林。
想到了這峽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陽光,不豔羨讚美之聲,而是歷盡磨難百折不撓地存活。
2、體會作者熱烈的情感。
朗讀《地下森林斷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沖擊力,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讀課文,說說“我從……之中,讀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從“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這句話當中,讀出了作者對具有頑強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賞讚美之情。
3、品味本文優美而規範的語言。
本文的語句非常優美,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典範。說說你最喜歡本文的哪些語句,它好在哪裡,請你找出來,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賞。
如:“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準確形容詞的應用,構成排比的句式,豐富描寫的內容,讀起來琅琅上口。再如“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等,如詩一般的語言,工整對偶,又有很深的意蘊。
五、問題探討
1、“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作者為什麼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什麼感情?
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情感更加強烈,更充分表達對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熱愛,對讀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
這句話如何理解?表現出地下森林怎樣的性格?
“幾萬年的代價”指的是在漫長的歲月裡,生命陷於困頓以至窒息,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3、“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
作者受到了怎樣的“啟迪”?找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
置之死而後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終究會獲成功;一顆優秀的種子,在任何貧瘠的土地裡都能生長……至於讓學生舉一兩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
六、總結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蹟,作者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七、作業
1、摘抄並背誦文中你所欣賞的抒情語句。
2、向夥伴們描述你所見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觀及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