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設計方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設計方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設計方案

  【課型】

  課內講讀課。

  【教學方法】

  中間突破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的女兒與馬克思之間有過這樣一次對話,“您喜愛的座右銘是什麼”“思考一切”。這是馬克思留給我們後人的一個經典的回答,一筆巨大的財富,這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作為思想家、科學家與革命家的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貫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馬克思偉大創造精神的起點。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能以畢生的精力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人類生活,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為什麼我要把他的影響定義在全世界全人類這個範圍而不是隻限於社會主義社會呢?因為馬克思在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受到尊重,同樣受到推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已經成為了西方國家不可缺少的理論基礎。在美國的大學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成了一門必修的科目。因此,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課文,我們不僅要學習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還要學習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是你們作為當代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

  二、課文導學

  思考:

  1、“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從這個標題中的“墓前”和“講話”,我們看出這是一篇什麼文章?是一篇以議論為主,悼詞性質的演說辭。

  2、哪位同學試著給我們說說悼詞的特點?

  學生答,教師補充:

  所謂悼詞,就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悼詞結構一般分三部分:開頭、主體、結尾。

  開頭──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時間,地點,原因,身份和職務。

  主體──贊其功──評價: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績及生者對其功績的評價。

  結尾──頌其德──悼念:對死者的悼念以及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總體結構把握:悼念--評價--悼念,按一般的常規,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惋惜(悲痛)──敬仰(頌揚)──悼念。

  3、據此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偉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評價評說馬克思在理論和實踐的偉大貢獻

  第三部分(8~9)悼念頌揚馬克思品質的崇高

  三、講解文章第一部分

  1、導讀設計:要求學生研讀第一、二兩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詞語:“下午兩點三刻”,“最”、“還”、“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停止思想”、對於、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開頭第一句按悼詞的規範格式,寫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但為什麼要如此具體的寫出時和刻呢?

  明確:“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於整個世界的非同尋常的影響,是一個令人萬分悲痛、永誌不忘的時刻。

  ⑵最字能否刪去?為什麼?

  明確:“最”:選用這個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思想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還”字能否刪去?還不到兩分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流露出未能在馬克思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⑷“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中破折號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依戀和對於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與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樂椅上睡著了”表現了恩格斯怎樣的品質?

  ⑹“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底睡著了”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現了恩格斯怎樣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臟停止跳動”代替“停止思想”?

  明確:諱飾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一個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階級的頭腦。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個“對於”、“不可估量”、“空白”分別換成“和”、“巨大”、“嚴重情況”?

  明確: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並列用兩個“對於”,從在無產階級實際鬥爭中的領導作用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成就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傑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總領起後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後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同時也讚揚了馬克思主義對於指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語意含糊,而後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最富概括性的評價。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二自然段兩句話總領起後文對馬克思無與倫比的豐功偉績和卓絕的鬥爭精神的讚頌,突出了全文論述的中心,連同第一自然段,表達了對馬克思逝世的無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指導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先由學生各自朗讀,然後指名朗讀,酌情指導。

  四、講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1、在這一部分,恩格斯寫了馬克思的什麼偉大的貢獻?第一個貢獻是什麼?第一個發現具有什麼意義?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它的偉大來?為什麼為什麼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透過和達爾文發現的比較能夠表現馬克思發現的偉大意義?

  明確: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達爾文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了人類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創造人的宗教落後的觀點;馬克思從社會學的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為人們人事社會和改造社會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2、“紛繁蕪雜”和哪個詞構成對比?這最“簡單的事實”又是指什麼?你能否用更精練的語言概括這個條件複句的意思?

  明確: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必須由經濟基礎來解析上層建築,而不能由上層建築來解析經濟基礎。

  3、試對第三段作語法分析(複句作單句的一個成分以及複句的層次劃分)。

  4、學生集體朗讀第四段。

  5、思考:“不僅如此”的“此”指代什麼?馬克思的第二個發現是什麼?你能否簡潔地歸納一下?馬克思的這兩個發現有何不同?為什麼說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為什麼說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開朗與黑暗中模索這一對比說明了什麼?

  明確:不僅如此”的“此”指代“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個“還”在這兒表明圍繞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這個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這就是剩餘價值(見注)規律。這個特殊規律的發現讓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濟學家(他們看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批評家們(他們詛咒資本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一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馬克思這一發現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6、馬克思一生只有這兩個發現嗎?為什麼作者還要概述馬克思在其它領域的發現?“每一個”很多、獨到、不膚淺”分別從那些角度去闡述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引申進行思想教育,馬克思為什麼有如此多的發現,在科學領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兩個發現”與“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是“點”與“面”和“詳”與“略”的關係。這裡“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膚淺”的,都有“獨到的發現”,表明馬克思作為一位科學家研究的領域之廣、成績之大(深度和廣度),與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相呼應。

  馬克思具有頑強刻苦的治學精神,恩格斯用馬克思的其它的發現來證明“不是偶然的”,這是馬克思近30年的長期嘔心瀝血,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貧困、飢餓、病、喪子、亡妻、嫉妒的折磨以及大量艱辛的研究才獲得的,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正是這樣一個身體力行的人。

  7、以上主要是從什麼方面來表現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科學理論)

  五、講解文章第6~7段

  論證完了理論貢獻,接下來應該是論證實踐貢獻,那麼作者是如何實現理論貢獻向實踐貢獻的過渡的呢?請看課文的第六段。

  思考: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結構上起什麼作用?它應該劃歸上文還是下文,為什麼?(雙重過渡)

  2、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其中“這”指代什麼?“主要的”究竟指什麼?

  明確:“這”指代馬克思的“兩個發現”和“他研究的每個領域”的“獨到的發現”。但這“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指“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也就是說,對比馬克思偉大的理論創造,他有著更為光輝的革命實踐。這裡的“主要的”,表明對馬克思的功績的表述再次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3、“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個過渡句作用是承上?啟下?既承上又啟下?為什麼?

  明確:這個過渡句是既承上又啟下。“承上”是說:由於馬克思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追求科學“在歷史上的推動作用”,致力於科學的“實際應用”,表明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所以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但這句話又是下文的論題,即他的光輝的革命實踐的事實更印證著他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和執著的追求,證明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4、“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那麼“然後是什麼”?如何理解這一句話,能否把它們顛倒一個位置?

  明確:從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去理解

  5、出示馬克思的墓誌銘: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你們能從這個墓誌銘悟出第七段的內容嗎?(改造世界)

  6、我們能否具體說說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體事實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明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

  7、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斷謂語“是”的主語是什麼?賓語是什麼?這一句中“第一次”說明了什麼?為什麼?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具體指什麼方式?

  明確:是”的主語是“使命”,賓語是兩個“參加……事業”(動賓短語)。“第一次”表明馬克思親身參加的偉大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不僅“熱烈”地向群眾宣傳自己的科學理論(辦、編小冊子),而且“頑強”地領導著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最後“卓有成效”地創立了“偉士的國際工人協會”引導無產階級以戰鬥的風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國際政治鬥爭的舞臺,使無產階級從自發鬥爭的階級進步到自為的階級。指不管是理論發現還是革命實踐,不管是宣傳群眾還是組織群眾;

  8、兩個參加是從什麼角度說的?

  明確:兩個參加,第一個是從推翻舊制度說的,第二個是從建立新制度說的

  9、這一段是從什麼方面去表現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的?(革命實踐)

  六、回扣講解第二段

  1、回顧本文的題材:以議論為主的帶有較強悼詞性質的演說詞。演說詞是議論文的一種,議論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現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二段內容。

  2、“對於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和對於歷史科學”的損失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談損失的?

  明確: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這就是中心論點的兩個方面

  3、大家再來看看,恩格斯在論述這個論點的兩個方面時先後次序顛倒了,這是不是思維前後不一致而導致位置結構的不嚴謹呢?

  明確:符合人們由近及遠的認識思維規律,這種結構也稱倒影結。現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嗎?

  現在文章的論點、論據都有了,那麼文章的結論在那?

  七、講解文章8~9段

  思考:

  1、“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衊的人”,其中“這樣”指代什麼?兩個“最”體現在什麼地方?馬克思對此抱什麼態度?說明了什麼?“萬不得已的時候”指什麼時候?

  明確:“這樣”是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麼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衊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堅定性。“萬不得已的時候”指有損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時候。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擁護、愛戴”等詞能否顛倒次序?“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裡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為什麼說“可能”?

  明確:“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鬥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讚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4、從議論文的角度講,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餘?為什麼?

  明確: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不可估量的損失。

  5、“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明確:思格思最後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八、總結全文

  文章透過對馬克思一生的評述,熱情讚頌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結構嚴謹,邏輯嚴密。作為演說詞的主體部分,第二自然段透過兩個“對於”提出議論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別從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貢獻進行正面論證,進而從敵我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進行側面論證,第三部分得出結論。結構前後連貫,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