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作為溶解單元的起始課,揹負著激發起學生對溶解進一步的認識需求任務。因此,怎樣讓孩子在觀察、描述、比較三種物質(食鹽、沙、麵粉)在水中變化的過程中自由地呈現出對溶解的已知面與模糊面(麵粉溶解了嗎?),進而在處理、解決孩子認知衝突的過程中(過濾實驗)讓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釋來發展、建構他們對溶解概念的理解是本節課的思路所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透過觀察、比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鹽那樣顆粒會變小,最後看不見了,不會有沉下去,過濾之後不會和水分開等現象”的描述性概念。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麵粉在水中的溶解與不溶解現象。

  2、使用過濾方法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

  2、針對觀察到的現象能夠作出自己的解釋。

  【重點】對溶解與不溶解現象作出有依據的判斷描述。

  【難點】將物質在水中的顆粒變化進行準確的記錄和展示。

  【教師準備】三杯水、24塊磁貼(3種顏色)、食鹽、沙、麵粉3塊板貼,教師及時評價表一張。

  【學生準備】三杯水8組,三根攪拌棒8組,食鹽、沙、麵粉各一小袋8組,三個過濾裝置8組,6張學習單8組,鐵盤8個,水槽8個。

  匯入:(4分鐘)

  (1)請學生觀察事先放置於桌面的三種物質:食鹽、沙、麵粉,教師進行簡單介紹。

  (2)提問:有沒有發現,這三種物質在形狀上有什麼相似之處?(板書顆粒)

  (3)提問:如果將三種物質分別放入三杯水中,會發生什麼?

  (4)出示“溶解”,(板書)請學生說說“溶解是怎麼一回事”?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出示本節課將研究的材料以及探究主題,初步感知三種物質的物理形態,為之後學生觀察物質在水中顆粒形態發生變化進行前後對比鋪墊,同時透過提問暴露學生對“溶解”的前概念】

  活動一:觀察、比較、記錄、描述食鹽、沙、麵粉顆粒在水中的變化((21分鐘))

  過渡語:或許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板書)怎麼研究?我們先來看學習單。(後附學習單)

  (1)觀察、比較、記錄食鹽、沙、麵粉顆粒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1、對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進行預測(是否溶解)。預測之後,方可領取實驗材料:三杯水。

  【設計意圖:讓學生秉持自己的觀點,帶著目的去觀察,去尋找證據。】

  2、在實驗操作中(剛放入、攪拌後、靜置一會兒)尋找證據來驗證自己的預測。並用“圖畫”+“文字”的形式記錄證據。

  3、利用證據,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斷。

  【設計意圖:對於剛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讓其直接用文字記錄所看到的現象還是存在一定困難且費時,或者說很難準確表達出他所看到的現象。因此,不妨透過他們更擅長的方式“畫”,再配以“關鍵詞”的形式來展現他們所要表達的東西來得更為合理。】

  (2)學生實驗。實驗結束後,將每個小組對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的判斷結果貼上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孩子在長時間的實驗觀察過後,注意力會有所分散。加上實驗本身的結果不會對學生的期待造成衝擊,因此需要調整一些手段來重新刺激孩子的神經,讓他們聚焦於課堂。而讓全班進行“公投”這樣的手段方式,一方面是讓剛才實驗的一個結果彙總更好地可視化了,另一方面則更能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因為學生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看看別的小組跟我們小組的結果是否一樣。】

  (3)描述食鹽、沙、麵粉顆粒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全班交流。透過依次對三種物質的顆粒變化進行交流,初步確認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麵粉需要透過更多的證據才能解釋是否能溶解於水中。(提醒學生能否找到麵粉顆粒變小的證據來證明麵粉是否能夠溶解在水中)

  【設計意圖:我們需要小組內的交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表達。也需要全班的交流,這樣才能達成更多的共識。這一環節,學生在實驗觀察中所找出的判斷依據(食鹽看不見了、顆粒變小是溶解的證據;沙都沉下去了,顆粒不變是不能溶解的證據)即起到了鞏固學生原有的一些前概念,也為後續判斷面粉是否在水中提供了辯證依據:因為有的同學會發現麵粉和水混合後“溶液”變成白色了,看不見顆粒了,這跟食鹽在水中的現象很類似;但又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會認為麵粉在靜置後有許多沉在水底了,這跟沙在水中的現象又很類似。在這樣的辯論氛圍中,進而激發出學生對溶解認識的進一步需求。這也是本節課的.高潮所在。】

  活動二:觀察、比較、描述食鹽、沙、麵粉與水的混合液在過濾後的變化(13分鐘)

  過渡語:科學家們在研討時,也常常會出現觀點的分歧。於是,他們就會想辦法去尋找更多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現在,老師這裡有一套過濾裝置(咖啡過濾紙袋),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一些證據,來證明我們自己的觀點。

  (1)提問:過濾紙袋就像一個篩網,上面有許多小孔,把這杯麵粉溶液倒進去,會發什麼現象?

  【設計意圖:一方面暴露學生對用“過濾”來檢驗顆粒大小變化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聚焦實驗的關注點:濾紙上的變化】

  (2)對三杯混合溶液進行過濾。實驗結束後,全班交流過濾紙袋中的發現。透過描述、比較濾紙上及濾液的一些區別和相似處,讓學生明晰三種顆粒在水中的大小變化情況,並進一步達成是否溶解的共識。

  【設計意圖:作為單元起始課,本課在處理教材時將立足點定在讓學生能夠描述並初步理解物質在水中溶解與不溶解的一些現象,不在於要求學生能正確操作過濾裝置,因此採用了簡易的過濾裝置,能讓孩子更易上手。其次,透過比較三種物質在過濾後的不同變化,學生會對物質溶解時伴隨顆粒大小變化這一聯絡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結:(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食鹽、沙、麵粉三種物質在水中的一些變化以及能否溶解。最後,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你認為物質在水中溶解了,應該是怎樣子的?

  【設計意圖:探求學生一節課學習後對溶解的認識,以及達成共識的程度。】

  課後給大家留個思考題。今天我們研究了三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老師現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裡,會溶解嗎?你可以回家試試看,能不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進行解釋。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為後續課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