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出示投影,聽音樂,談話匯入
師:我們曾經領略過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點;我們也曾到過大興安嶺,來感受到“目及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特點。今天,我帶你們來到黃山,欣賞這裡的奇松。你們將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評析:首先利用各種教學裝置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如電腦上播放黃山的風光,播放優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師深情並茂的進行對比——把黃山奇松與桂林、大興安嶺進行對比,學生在觀賞黃山風光的同時便會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黃山奇松“奇”在哪裡呢?在不知不覺中已被教師緊緊地抓住了思考興趣。)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的音、形、義。
(評析:在本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用小組學習的'方法,並交流各組的學習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記住生字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並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己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步感知課文(談悟得,提疑問)
師:同學們,請你們聽著音樂來談一談,你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評析: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這儀環節中,教師完全防開以往的你教我學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在音樂中去讀,去學,去感悟,去質疑。)
生:我知道了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鍾。
生:我知道黃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別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黃山松千姿百態,神奇秀美。
……
(評析:學生暢談他們透過自己讀課文所明白的課文內容,其發言的慾望被激發的淋漓盡致。訓練了他們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3、提出疑問:遊人為什麼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為什麼被稱為三大名松?
黃山松“奇”在哪裡?
……
(評析:由於班裡的氣氛強調學生為主體,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時教師也在軟片上寫出這些比較重要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並表揚學生問題提得好,有利於學生在以後閱讀中能大膽地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三、強化讀的訓練,領略黃山奇松的美麗風光。
1、質疑匯入
師:剛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迎客、陪客、送客”為什麼被稱為三大名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黃山遊覽一番,親自體驗一回。
2、帶著問題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軟片——學生提出的自學感悟)
(評析:以上兩個環節中,教師用簡單的一個問題,把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了。——這在照顧中、後進生有一定的作用。這樣有利於教師全體性的培養學生的良好讀書習慣——發現問題,再帶著問題再次細讀,從而感悟文章更深層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一如《新大綱》裡所要求的,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具體任務落實到了學生身上。)
3、彙報交流自讀自悟情況
4、自主解決問題,引導理解難點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誒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難點,並利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再次觀賞三大名松的不同特點,慢慢引導理解。這裡教師利用了各種教學裝置,充分準備,創設情境,讓學生於身臨其境中化解了難點。)
5、教師範讀第二段
6、練習朗讀,熟讀成誦
7、儘量運用文中的詞語介紹黃山的三大奇松。
(評析: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位、揣摩、積累並逐步學會欣賞。而在以上環節中,教師透過多樣的朗讀方式,來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最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要求:背誦。)
四、抒發情感,讓趣延伸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黃山奇松的喜愛之情。如唱唱歌、畫幅畫、寫首詩
……
(評析:教師已在整節課中創設了自由學習的情境,電化教學的應用,讓學生流連於黃山的奇松,因此這一環節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特長,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結
師:我們一起遊覽了黃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黃山奇松的“奇”遠不止這些,它們千姿百態,神奇秀美!讓我們下節課一起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