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優秀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透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⑵ 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⑶ 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習方法】
1、朗讀、背誦;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裡交流。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黃河入海口東營,而是生活在大山裡,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 (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引導學生想像山那邊是什麼,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評析:此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檢查預習
一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師提出朗讀注意事項。
詩歌透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透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評析:本過程讓學生體味讀詩應注意的事項。)
三、整體感知
1、訓練朗讀:
⑴ 範讀,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
(教師透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⑵ 學生齊讀。
(教師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⑶ 學生自評。
教師提示: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教師出示思考題)
⑴ 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⑵ 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師引導學生回答並板書大大的山海,在山下板書困難,在海下板書信念。 )
⑶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評析:透過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及詩歌體現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與探究,研讀與賞析
師: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教師準備學生可能發現的問題: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寫出了作者什麼心情?用了什麼寫法?師引導學生理解: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師引導學生理解: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紮下深根。
師引導:飄來的東西確實不易紮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才能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麼好處?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朗讀詩句)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怎麼理解?師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因為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堅強了。
師:朗讀這句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試試。
(學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5、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的含義。師引導學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6、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鼓勵學生用洪亮的聲音回答,調動學生激情。然後讓學生帶著這種激情去齊聲讀課文。
7、師:讀了這麼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誦下來了?
教師當堂示範背誦,不少學生能夠背誦,在深入理解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背誦。
(評析:此過程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詩歌內涵,並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五、體驗與反思
師: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近十分鐘)
1、學生結合自己經歷談啟示,教師適當引導。師:正是在艱難曲折的不斷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這首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評析:本過程是讓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對詩歌的拓展和延伸,並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六、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評析:本作業是對詩歌的遷移訓練)
【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師透過恰當的導、引,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透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不足之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尚少。
【點評】
這是一則充滿激情的詩歌朗讀教學教案,整個教學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由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三大教學板塊組成,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透過恰當的導、引,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透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的看來,這是一篇成功的語文教學研究教案,教師的教學觀念新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對我們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新課程改革有比較好的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