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的朋友》公開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阮恆無私奉獻的品格。
2.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的複雜心情。
2.繼續學習連線每段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按預習要求想想小男孩是怎樣獻血的,畫出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的句子,初步體會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感情。
(二)透過查工具書,聯絡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併),劃分段落,歸納段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以相關的自然段意的歸併劃分段落,再連線、綜合為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自由讀或默讀課文,按“預習”要求想想小男孩怎樣獻血的,畫出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神情、動作的句子,初步體會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
(二)指名讀課文,正音正字,並把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以備質疑問難。
1.讀準本課出現帶“血”字的詞。書面語(一般為固定詞語)讀“(xu8)”,口語(一般單獨出現)讀(xi7):“輸血”、“流血”、“血管”,應讀書面語;“獻血”、“抽血”、“他把所有的血都給那個小姑娘”這句話裡的“血”和“小姑娘失去的血”中的“血”應讀口語。
2.“胳膊(bo)”的“膊,“訊息(xi)”的“息”應讀輕聲。
3.注意以下生字字形:
“迫在眉睫”的“睫”與眼睛有關,左邊是“目”旁;“草墊”的“墊”的右上部是“丸”,不要少寫一點;“擦拭”的“拭”的右半部不要多一撇;“名字”的“字”不要丟掉“宀”,寫成“子”。
4.透過查工具書並聯繫上下文,初步瞭解生詞的意思: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臨近眼前,十分緊迫。課文指小姑娘流血過多,急需輸血搶救。
帶“泣”(q@)的詞語較多,應初步瞭解它們的不同含義。(在閱讀課文時,結合人物感情的變化再深入理解。)
啜(chu^)泣——抽抽搭搭地哭。
哭泣——輕聲哭。
抽泣——同“啜泣”。
嗚咽(y8)——低聲哭泣。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概括出自然段的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可適當合併),再以相關自然段合併方法劃分段落。最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可適當合併):
第1自然段:我聽說的一件事。
第2自然段:炮彈炸死炸傷幾名兒童。
第3自然段:一個小姑娘傷重,要立刻搶救。
第4自然段:女醫生問誰願意獻血。
第5~7自然段:阮恆舉起小手錶示願意。
第8自然段:阮恆躺下,醫生抽他的血。
第9自然段:阮恆緊張、痛苦地嗚咽起來。
第10自然段:阮恆竭力制止抽泣。
第11自然段:醫生安慰,阮恆才停止了哭泣。
第12自然段:阮恆以為自己要死了,好讓小姑娘活下來。
第13、14自然段:小男孩願意這樣做,因為“她是我的朋友”。
2.討論相關的自然段歸併為一個段落,為課文分段,並提示以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劃分段落,再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幾名兒童在炮彈爆炸中死傷,一個小姑娘傷重,急需搶救輸血。
第二段(第5~11自然段):阮恆願意,醫生抽了他的血。
第三段(第12~14自然段):阮恆表示,獻血是為了朋友。
討論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一個小姑娘在戰爭的炮彈爆炸中受傷,急需輸血。小男孩阮恆願意獻血,醫生抽了他的血。他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朋友。
比較歸納後的主要內容和三個段落大意的原封連線有什麼區別。由此應注意語言的簡潔,避免重複。
(三)自由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深入閱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透過某些語句的分析和理解,體會阮恆無私奉獻的品格。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的動作、表情的語句,體會他當時的複雜心情。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課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提問:《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記述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記述了一個小姑娘在戰爭的炮彈爆炸中受傷,急需輸血。小男孩阮恆願意獻血,醫生抽了他的血,他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朋友。)
(二)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故事是怎樣發生的?讀第一段,進一步瞭解事情的起因。
(一個小姑娘在炮彈中受了重傷,輸血搶救迫在眉睫。這就是事情的起因,也是這一段的段意。)
在議論事情起因的`同時,順便了解“確認”、“休克”、“血型”和“未受傷”的“未”,“是否”的“否”兩個反義詞的意思。可以在議論中自行解答,但要大家認同:
“確認”,明確承認小姑娘傷勢嚴重。
“血型”,血液的型別,分成四種。輸血時,除O型可輸給任何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型外,其它血型輸血時必須用同型的血。
“未”,沒的意思。
“否”,不的意思。“是否”,就是“是不是”。
再解釋“迫在眉睫”(答案見“第一課時”)
(三)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
阮恆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為那位受傷的小姑娘獻血的?獻血時,他有哪些動作和表情?這些動作和表情反映了什麼複雜的心情?
1.讀第5自然段:
“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
想一想,再解答:當女醫生問孩子們誰願意獻血的時候,出現了“一陣沉默”。“一陣沉默”表明了什麼?
(表明了幾個沒有受傷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獻還是不獻,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陣沉默之後”,阮恆的“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阮恆舉手的時候為什麼“顫抖”?為什麼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這一“舉”一“放”,又一“舉”,反映了什麼內心活動?
(阮恆的小手舉起來“顫抖”,說明他願意獻血,但由於情緒激動、緊張,小手不由地抖動起來。一“舉”一“放”又一“舉”,反映他先願意獻;因為緊張、害怕,又不願意獻了;接著想到為了朋友,還是要獻的。說明內心獻與不獻的思想鬥爭很激烈。)
2.默讀第二段第8~11自然段,描寫抽血過程中阮恆的表情、動作,體會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激動的?
提示:注意第8自然段,第9、10自然段,第11自然段,所寫三個階段阮恆的表情、動作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很大變化和起伏的。看看有哪些變化和起伏?
(第8自然段是寫醫生抽阮恆的血的。從躺在草墊上“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看出這時的心情還是平靜的。)
3.再讀第9、10自然段,阮恆的心情還平靜嗎?從阮恆的不同的表情、動作,不難看出他情緒是非常激動的,內心活動的變化是激烈的。
大家議一議,把情緒變化的詞語和句子找出來,歸納、整理,用下面的表格說明。學生邊說,老師邊填寫:
這裡,“一隻手捂住臉”和“用手掩蓋他的痛苦”兩個動作一樣不一樣?
(一樣。)
“掩蓋”是什麼意思?
(遮蓋。)
跟前邊哪個詞的作用一樣?
(跟“捂”的作用一樣。)
小結:從這兩個自然段的描寫不難看出,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內心是非常激動的。從平靜到緊張,再從緊張到痛苦,失望。但這種緊張、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來,同時,又沒法掩蓋、制止。
4.這兩段描寫用了不少描寫“哭”的詞:“啜泣”、“哭泣”、“抽泣”、“嗚咽”,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各是什麼?為什麼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詞?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嗚咽”是低聲哭。後兩個較前兩個哭得厲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樣,要表現得準確就要選擇最準確的詞語,還可以避免用詞重複單調。)
5.阮恆在獻血時這樣緊張、痛苦,是因為針刺痛了嗎?讀一讀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這個疑問。
“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阮恆“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剛才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這裡,沒有說明醫生安慰他的內容,能不能猜測出醫生安慰阮恆的話是什麼?假如你是醫生,怎樣用輕柔的聲音安慰小男孩?試試看。
(醫生會告訴小男孩:“阮恆。輸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更不會有生命危險,只會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你的夥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寫阮恆獻血時感情的激動和變化,集中在第8~11四個自然段。從開始平靜得“一動不動、一句話不說”到“痛苦”到“持續不斷的哭泣”,最後,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生動地表現出阮恆複雜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注意表現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