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一、 讀題提問 把握整體

  1.爬山虎是動物嗎?讀文之前,看到這個題目,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讀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2.請自由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那些給你留下了較深印象。(學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

  [點評:利用課題“爬山虎”像動物並有腳的特點,引發學生推想課題寫的動物還是植物,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通讀熟 用圖感悟

  1.這篇文章是葉聖陶爺爺寫的。文章用詞準確,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所以要多讀讀,多體會。下面請大家小聲讀課文,要求讀懂文章。

  2.自己嘗試一下,讀幾遍可以把文章讀得熟練。同桌比一比,看誰書讀得更流利。

  3.觀察課文插圖,試著用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相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朗讀指導和訓練);不翻書,能用上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嗎?(相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背誦指導和訓練)

  4.觀察課文右上角的小插圖,看看這副圖中爬山虎的“腳”到底是怎樣的?也試著用課文的句子來表述圖意(相機進行第三自然段朗讀指導與訓練);再來比一比,不翻書,看誰最快最準確用上課文的句子來表述。(相機進行第三自然段背誦指導與訓練)

  5.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呢?先看小插圖,再讀課文第四段,合上書想象它“爬”的過程,把想象到的畫出來。同桌翻書對照檢查,自己畫得恰當嗎?用書上的語言描述自己畫的內容,注意說清楚爬山虎怎樣“爬”的過程。(這個環節,要求能初步理解爬山虎的爬的過程即可,重點是讀懂和背誦)

  [點評:閱讀教學要學生讀通讀熟,這是基本要求。本環節在此基礎上,充分用好插圖資源,透過看圖、說圖、畫圖等方式,圖文照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爬山虎的美及“爬”的過程。合上書用書上句子描述插圖意思,這是比較巧妙的背誦指導,有效地在課內落實了課後練習中的背誦要求。]

  三、揣摩字詞 體會感情

  1.在詞句中體會爬山虎的美景。

  (1) 同學們,讀懂了文章,你覺得哪些部分寫得特別美呢?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呢?能讀出美嗎?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下列句段:

  (2)讀上面的`段落,你從那些詞中體會到美的,用圓點標註,嘗試把帶點的詞語讀得重一些,再體會一下這樣讀更美嗎?

  (3)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麼一順兒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葉子和腳之間的聯絡:爬山虎的莖上有許多葉子,每片葉子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腳,每個腳都是拉著莖和葉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極強,哪裡有空的地方,就會努力往那裡爬,所以爬山虎能夠爬滿整個牆,顯得均勻;無論它向什麼方向爬,爬山虎的腳用力的方向總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葉尖肯定都全部朝下,從而體會上面的句子。

  (4)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動人的姿態。你能讀好這段話嗎?

  可以採取自讀、抽讀、引讀、男女生分組讀、看圖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在學生感嘆爬山虎葉綠姿美的時候,老師質疑,讓學生在感性的閱讀中深思探究性的問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尋找葉子和腳之間的聯絡,使學生頓悟:原來“葉尖一順兒朝下”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是有內在關係的,以激發起他們觀察大自然的熱望,引發他們探索事物奧妙的熱情。這是對第二環節內容的深化,並不是簡單的重複。]

  2.在字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

  (1)師:這篇課文以觀察準確、用詞準確而聞名。你能在讀中發現這個特點嗎?請讀書後舉例具體說明。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下列句段:

  (2)讀一讀上面的段落,用圓點標出能表現爬山虎“爬”的動作的詞語,再讀一讀。

  (3)自由朗讀,抓住這些“爬”的動詞,以不同的方式與大家交流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可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自述爬山虎爬牆的過程。可以學一學,表演爬山虎的腳變化爬行時的樣子。)

  (4)先自讀自悟,再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牆時的一系列變化: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牆就彎曲了;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係: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於產生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得很緊。

  [點評:這個環節是學生在前面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重點詞來深入體會“爬”的動作用詞非常準確。教師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品詞嚼句,與前面初步理解“爬”的過程的要求不同,體現了閱讀感悟的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

  四、學習觀察 習作運用

  1. 讀課文,我們會發現文章教了小讀者許多觀察方法。你能總結一下,並舉例說明嗎?

  (1) 哪些看出作者觀察細緻?

  (2) 哪些說明作者觀察有順序?

  (3) 哪些看出作者觀察時間長?

  (4) 哪些看出作者觀察了動態和靜態?

  2. 托爾斯泰平時隨時揣著觀察的記錄本(看課後“閱讀連結”)。今天,我們也學習葉老,學習托爾斯泰,自己準備一個觀察記錄本子。

  教師拿出一種學生熟悉的植物讓學生現場觀察,再按下列格式填寫觀察記錄。(也可以觀察校園內的一種植物,還可以根據自己平時觀察過的植物來填寫)

  植物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形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顏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生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其它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小組交流,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一個片段下來。

  [點評: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觀察準確,方法到位的特點,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的觀察方法和特點,既是進一步體會課文,又是學習觀察方法,並透過現場觀察運用,內化觀察方法,實現了讀寫結合,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總結陳述 結束教學

  世間萬物就是這般奇特而美妙,它們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如果同學們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絡,這是多麼有意思的事啊!

  總評與感悟:我們常常看到,有的教師為了把課上得新一些,總是大量引進課外閱讀資源,總要用夠讓人眼花繚亂的課件,這樣一來,教材卻被擱置,被冷落,似乎教材根本就不重要。看多了這樣的課,常常使人懷疑:難道不用補充資料,不用課件,重點依憑教材資源去設計就不能上出一堂好課?本課的教學設計就回答了我們:“否!”本課教學設計,努力發掘教材裡的資源,用好了教材資源,是一篇樸實紮實的教學設計。

  就本課教材資源來說,除了文章詞句內容外,本文題目寫植物,卻是帶有動物味道的名稱,很有發掘空間;插圖有爬山虎場景,也有爬山虎“腳”的特寫,自然可以運用;文中的“泡泡”提示可以透過畫圖的方式感悟“爬”的動作過程,還提示注意作者觀察時間長的特點,很有啟發性;課後練習的要求反映了文章重點和對學生的訓練要求,“閱讀連結”再給學生以觀察方法指導。上述這些教材資源,詹老師都注意發掘運用,雖然本課設計環節不多,但依憑教材資源,學生訓練處處落實,所以是一節有特點的課,一節務實紮實的課。

  看來,不依賴課件,不濫用補充資料,好好發掘教材資源,用好教材資源完全可以設計出好課,上出好課來。(此文發表在《小學教學參考 語文》2006年7-8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