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美猴王》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美猴王》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美猴王》教學設計

  【設計簡說】

  本文編排在語文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第四單元,古今中外四篇小說呈現在學生面前,意在使學生初步瞭解小說的一般特點和有關知識,能夠理清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教學本文的關鍵是“淺出”,在學生熟悉的學習方式中滲透小說的要素和學習方法,推動名著《西遊記》的閱讀。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徵集活動已經結束,據目前公佈的訊息,競爭的焦點聚集在大熊貓、美猴王、藏羚羊三者身上。大熊貓、藏羚羊都是中國獨有的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支援它們的人很多。美猴王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一個藝術形象,大家說一說,用美猴王作吉祥物有什麼特殊意義。

  (此環節目的是喚起學生舊有的知識積累,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美猴王的獨特性,即是一個集動物、人、神於一身的藝術形象。)

  二、閱讀實踐活動

  1.朗讀課文,疏通字句。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弄懂下列詞語意思: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鐫刻

  (2)學生結合語境猜測,必要時教師幫助,弄懂下列句子意思:

  大造化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2.跳讀課文,複述故事。

  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尋找方法,幫助自己理順思路,儘可能詳細的複述課文。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總結方法。

  (1)全文內容以石猴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險——稱王

  (2)稱王內容以水為線索理思路:玩水——探源——入水——發現水簾洞

  (3)第一段透過名詞理思路:國——海——山——石——卵——猴

  (此環節一是為了和小學學習銜接,二是為下一環節結合具體內容評析人物作鋪墊。)

  3.精讀課文,品析人物。

  師:美猴王顯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處?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品評。

  (1) 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化而為猴,卻五官具備,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為美猴王神奇的本領做鋪墊。

  (2) 美在行動活潑——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猿鶴為伴,麋鹿為群,夜宿石崖,朝遊峰洞。自然風光很美,石猴的行動活潑自在。

  (3) 美在行動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進跳出,動作敏捷,膽量超群。

  (4) 美在語言形象——“我進去!我進去!”“大造化!大造化!”“沒水,沒水”,在這重複的語言中,猴性盡顯,急躁好勝的神態如在眼前。

  (5) 美在語言個性——“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這一句話和前文“避暑”一詞遙遙照應,顯示著對自由的追求。

  (6) 美在語言磊落——“我如今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樂,何不拜我為王?”當仁不讓,光明磊落。

  師:有人說美猴王是人類心靈美好的象徵,也有人說這一部分中的美猴王象徵著一個人的童年,名著常常在淺顯的文字中蘊涵深刻的哲理,這需要我們在以後的閱讀中慢慢體驗。

  4.默讀課文,自擬題目。

  師:默讀文章,小組合作重新擬定一個題目,和文章題目做一比較,看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收穫。

  (1) “美猴王”點明瞭主要人物;

  (2) “美猴王”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特徵;

  (3) “猴王出世”可以更具體的概括故事;

  (4) “花果山石猴稱王”既概括了事件,也點明瞭環境。

  (教師要有意識的強調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內容。小說的三要素要出現在評價語言中。)

  師: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其中,環境又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者為什麼要塑造一個石猴赤條條的在花果山水簾洞這美麗如畫的背景上活動呢?請大家思考.

  (1)表達人們對美好自然生活的嚮往;

  (2)表達人們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嚮往.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小說就是如此曲折的反映社會的.)

  三、演講故事,推動名著閱讀。

  請同學們課後閱讀《西遊記》,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點 評】

  這個教學設計時時刻刻都在引導學生和文字進行親密接觸,透過複述感知情節,透過精讀評析人物,透過擬題滲透要素,學生在並不陌生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氣氛中,初步明白了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整個設計形式靈活,重點突出。把對文章語言的評析作為重點,就是在強調讀小說當然也是讀書的核心環節,靈活的形式只是為實現這一重點,從不同的角度提供支撐,引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