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的教學設計

《論語》的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1~5則。

  ②過程與方法:運用“進入角色法”,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1~5則。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修養。

  二、教學重點

  1.朗讀、翻譯、背誦全文。

  2.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三、教學難點

  理解《論語》十則1~5則豐富精彩的內涵。

  四、難點突破

  運用五環節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並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孔子是一位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 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其中有人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去找智慧。”那麼同學們,最完整的儲存孔子的智慧的書,你們知道是哪一部嗎?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論語十則》。

  二、確立目標 自主 學習

  1、掌握作者的文學常識。

  2、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意。

  (1)瞭解《論語》;

  (2)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3)文中的新觀點新思想及讀後啟示。

  明確:

  1、瞭解孔子和《論語》相關知識。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聖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記錄了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十則》中各章的體式不盡相同:1~9則屬語錄體;第10則 屬對話體。

  2、聽朗讀,注意語氣、語調、停頓,給加點字注音:

  論(lún)語 不亦說(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 )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 )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 誨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弘毅(hóng)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讀,劃分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8、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整體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內容?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方法)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 究 師生互動

  進入角色:“與孔子面對面”質疑釋疑,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為兩大組。A組同學為提出問題組:就1~5則重點字詞 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問的地方。

  B組同學為“孔子”組:與A組 的同學對話,回答A組同學的問題。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一)

  以下二則加點詞如何解釋?每一則寫了什麼內容?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明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時常”。習:複習,實習。“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說:通“悅”,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瞭解。而:卻。慍:生氣,發怒。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譯作:“不也是……嗎?”

  [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時常實踐它、複習它,不也令人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為)嗎?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講了學習方法。表明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於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 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檢查,反省。為:替。謀:辦事。忠:盡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複習。

  固定句式: “不……乎?” 譯作 “是不是……呢?”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這一則表明了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背誦1~2則。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二)

  以下三則加點詞如何解釋?每一則寫了什麼內容?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

  4.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明確: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之):(這一點)。為:做。矣:了。[來源:Zxxk.Com]

  [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來源:ZXXK]

  講述正確的學習方法:常複習舊課,領悟新知。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而無所得。 殆:危險,有害。

  [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講述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這一則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誨:教導,教誨。 女:通“汝”,你。知之:認識事物(的道理)。知:知道。為:是。 是:這。 知:通“智”,聰明,智慧。

  固定句式: “……也” 譯作 “……是……”

  [譯]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這一則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 ,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背誦3~5則。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三)

  1、從第一則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

  2、用原文回答曾子經常反思的是什麼事?

  3、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明確:

  1、胸懷寬廣,為人大度。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不僅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起消極的影響。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四)

  1、“溫故”和“知新”是並列關係嗎?作者強調了什麼?

  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3、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

  明確:

  1、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複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

  2、 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透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

  3、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達標檢測:

  閱讀下面語錄,回答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以上這幾句語錄選自《論語》,這本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與《 》、《 》、《 》合稱“四書”。

  2.從語錄中看,孔子認為學習的快樂在於______ _________。

  3.從這幾句語錄看,孔子認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做老師?

  4.以上三條語錄中,現在仍有生命力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麼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

  1.大學 中庸 孟子

  2.不斷學習、複習

  3.溫故知新,經常學習的人才能做老師。

  4.溫故知新

  5.這句話,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因為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

  五、佈置作業

  1、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說理由。

  2、課外閱讀于丹《論語心得》。

  教師寄語

  同學們,《論語》是一部輝煌的鉅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請同學們吸取精華,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做文明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