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公開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公開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公開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文字解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李白與孟浩然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因此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透過想象和移情體驗,感受詩的情緒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理解題意。

  1、揭題。師: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之經典的古詩。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簡介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瞭解詩的大意。

  1、自由地朗讀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

  2、反饋,指導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3、利用下面的註釋,交流詩的大意

  三、再讀詩文,讀出畫面,讀出意境。

  1、你讀出了哪些畫面?

  預設:(1)黃鶴樓樓下訴別

  (2)煙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遠影

  (4)滾滾長江東逝水

  2、理解煙花三月(詩人與好友在春意盎然、繁華似錦的陽春三月,在這天下名勝黃鶴樓分別,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孤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孤帆什麼意思???

  師: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繁華之地。

  (2)李白佇立長江邊,難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為什麼他說是孤帆呢?透國一個孤字,還讓你看到、聯想到什麼,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

  只看著那隻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師: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悟盡

  (4)同學們,你們認為真的盡了嗎?不盡又是什麼?

  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裡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為推崇。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為據,流水為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為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在李白的眼裡這滔滔江水就是與孟浩然傳輸真情的暢渠。

  (5)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李白會在心裡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呢?

  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嘆道:滾滾的長江水啊,請()

  四、課外延伸:尋找送別詩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尋求言意融合,找準言意融合的切入點,也就是最易形成課程的生長點,在本詩中,我覺得孤、盡、流這三個字恰恰就是亮點。首先孤帆初讀並沒感覺出什麼情味,而細細品味之後才發現作為古時交通要道的長江怎麼可能是孤帆呢?這實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這與李白當時的心境有關。因此我設計引導學生透過誦讀和品評,從中悟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實現了語言和意韻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具有濃厚的語文韻味。與之相對的是盡字,透過質疑,對比,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透過課外背景資料的補充,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語言內在的真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持續動態發展的言意融合過程,如果說孤帆、盡這兩個詞讓我們感悟到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情的話,那麼這個情又如何釋放、延續下去呢?古人喜好託物抒情,寓意於象。如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緒、飄零,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流水在這裡既是寫實的,又是象徵的。象徵著思念,象徵著惆倀,象徵著別情離恨。李白的這種心情,用水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練習,透過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帶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對繁華似錦的揚州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