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教學設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教學設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徵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於數學思想,後者屬於數學方法。對於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麼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透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徵,並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願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後,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製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製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製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蒐集、選擇教學資訊。學生完成後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麼得來的?

  預設生(1)透過計算(7+5+9)÷3=7

  (2)透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麼?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係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蒐集有價值的資訊。)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蒐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麼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瞭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後組織交流。

  師:比完後你有什麼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麼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小學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資料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釐米、142釐米、139釐米、141釐米、140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並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麼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麼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後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後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後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彙報後,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