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六年級鄉愁閱讀答案

六年級鄉愁閱讀答案

六年級鄉愁閱讀答案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鍾愛是分不開的。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閱讀問題:

  1、這首詩是按( )順序敘述的,從哪裡能看出來?用“______”畫出詩中相關的句子。

  2、詩中,詩人把鄉愁比喻成“郵票”,是因為“郵票”傳遞著( )之愛;把鄉愁比作成“船票”,是因為“船票”代表著( )之情。

  3、朗誦這首詩歌時,應該( )

  A、急速、悲壯 B、歡快、幸福 C、緩慢、憂傷

  4、詩人為什麼把鄉愁比喻成郵票和船票?

  5、詩人為什麼把鄉愁比喻成墳墓和海峽?

  6、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 )( )( )( )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7、你知道詩的最後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參考答案:

  1、時間順序 小時候。長大後,而現在

  2、郵票是一種意象,詩中的船票、郵票、墳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鄉情懷。

  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表達了對母親、新娘的思念和渴望兩岸統一的強烈願望。

  3、c根據題目顧名思義思鄉應該緩慢一些。

  4、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願望。

  5、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6、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7、答:指的是臺灣海峽。

  拓展閱讀:《鄉愁》教學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2、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模式及方法】

  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誦讀法、啟法式點撥、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藉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並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麼濃郁、多麼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教讀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第一部:朗誦吟詠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學生初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