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石潭記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作品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憂深冷寂,孤悽悲涼。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一等獎教案,我們來看看。
《小石潭記》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教案’小石潭記教案。《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教案《‘教案’小石潭記教案》。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裡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遊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著實令人歎服。
一、潔淨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著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麼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於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乾淨!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藤蔓在微風裡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豔豔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遊人在逗著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餘,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說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文章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說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然後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來源,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裡我們瞭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為魚"若空遊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遊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遊,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遊記的有關知識。
2、理解本課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特點。
3、體會作者用詞精煉,描寫生動、具體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難點、重點分析]
1、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透過對小石潭的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唐順宗時,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執政,他們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當時柳宗元33歲,任禮部員外郎,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革新運動。但是在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下,順宗退位。憲宗即位後,對革新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繼遭到殘殺和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這時,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後的地區,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鬱。《小石潭記》正是透過精細、生動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自己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記》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小石潭記》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處,首先在於它的結構。
全文共分五段,其內容如下:
第一段:敘寫尋潭的過程,概寫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寫潭水與游魚。
第三段:寫潭溪與岸勢。
第四段:寫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記同遊者。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後的兩條貫串動作線在流動,一條是遊蹤,一條是視線。
寫尋潭,以遊蹤為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著如佩環碰撞那樣清脆悅耳的聲音,這不禁引起作者的極大興趣。於是,砍掉一些竹子,開出一條道路,穿過一大片竹林,一個美妙的天地便展現在眼下:潭。
寫觀潭,以視線為序。尋到“心樂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開啟那猶如攝影機一般的眼睛,貪婪地攝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點: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為坻、為嶼、為堪、為巖”的底石,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攏回來,投到那連游魚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從何而來呢?視線不由地又一次轉移,拉到很遠,很遠,去尋那源泉。於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勢,四面“環合”的竹樹……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嘆“不可知其源”;“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試以第二段描寫潭中的游魚為例。在這裡,作者不是單純地寫游魚,而是既寫魚,又寫水,最後還落筆於“其境過清”的意境。
你看,魚兒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依憑一樣:陽光照射下來,深深透進水底,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三言兩語,在寫魚中,就寫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麗,不是風和,不是水清,游魚能“影布石上”,能給人“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感覺嗎?
我們再來看看寫魚。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又飛快地竄向遠處,來來去去,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嬉戲一樣。這裡有靜景,也有動景,不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魚的姿態,而且以動襯靜,惟妙惟肖地創造了“寂寥無人”的境界。魚兒能這樣往來自若,豈不正說明魚兒從未受過人的驚擾,此地的環境之清嗎?而段末一句“似與遊者相樂”則用擬人的手法,把人與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寄寓著作者的詩情。
在這裡,無論是以魚寫水,還是以魚寫靜,用的都是側面烘托的寫法。這種寫法用得好,往往能夠收到正面描寫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點無疑是寫景,但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難以排遣的憂鬱。篇末所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際的自然流露,悽心與“清”景融為一體,情景相生,確屬難能可貴。
[教學過程設計]
一、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簡介。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當時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嶷山聳峙在它的南面,衡山餘脈盤繞在它的北面,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綿亙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瀟水橫穿州境並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縱橫,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到這以後,經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開闊了他的胸懷,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際遇而帶來的愁緒得到了寬解;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寫下了包括《小石潭記》在內的,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山水遊記,為中國文學史正式奠定了遊記文學的基礎。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語言清麗,手法巧妙,善於抓住不同山水的特點刻意描摹,個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寫中,往往蘊藏著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著強烈的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無窮。《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優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參差(cēncī)嶼(yǔ)嵁(kān)綴(zhuì)佁(yí)翕(xǐ)愴(chuàng)邃(suì)龔(gōng)
2、正形:
洌(三點水)愴(右旁非“侖”)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點撥難句。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西”,方位詞作狀語,譯時要補出省略了的介詞“向”,講作向西。“步”,古時是量地單位,一步合當時六尺。《史記·秦始皇本紀》:“輿六尺,六尺為步。”要注意的是,古時舉足兩次為一步,今天舉足一次為一步。也就是說,古時的一步,等於今天的兩步;今天的一步,等於古時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裡的“跬”就是古時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賓語。“篁”,讀huáng,《說文》:“竹田也”,叢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鳴佩環”有兩種分析法,一種是作補語,摹擬水聲;一種是作分句,主語“聲”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環”,古人系在腰帶上的玉製裝飾品,行則有聲。“鳴”是使動用法,意思是發出響聲。“樂”,古讀yào,動詞,喜愛。“之”指代這個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後才見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心裡很喜歡這個地方。2、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全石以為底”,就是“以全石為底”,意思是拿整塊石頭作為底。“以”和它所介的詞語組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一般是作狀語和補語。“以”所介的詞語,為了強調它,有時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語“夜以繼日”、“一言以蔽之”中還保留著這種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捲起石底,也就是石底捲起。漢語中有一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方向很難說是從主語到賓語,例如“他流淚了”,是淚自己流下來,還是被人流下,就說不清。這類動詞,詞義不變,主語和賓語可以互調,而動詞並不轉為被動。“卷石底”,既是“捲起石底”,也是“石底捲起”,意思一樣。“以”相當於“而”,可以不譯出,連線兩個動詞。
“為”是一個意義很廣泛的動詞,有“做”、“當做”、“成為”、“是”等意義,隨上下文而定。“為坻”,成為坻。“坻”讀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嶼”,小島。“堪”,讀kān,指,山嵁崿形。“巖”,指峭壁。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這是個並列關係的複句。“可”本是能願動詞,用在數詞前面,詞義由可能引申為約計,屬副詞;“可百許頭”,大約一百來頭。“許”用在數字後面,也是表示約計的,相當於現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許頭”,百把頭的光景。“可……許”複用,約計的意思更明顯。
“空”是名詞,作“遊”的狀語,意思是在空中。“空遊”就是無所依,“空遊無所依”是聯合結構的複雜謂語,前後互相補充。猶如“裹足不前”,把腳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結構,在句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名詞,實際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無所依”,沒有可以依託的東西。“若”用在動詞前是副詞,好像、彷彿的意思。“皆若空遊無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沒有什麼依託的東西,意思是,好像並不在水中,並沒有水似的。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見底。“空”只是“遊”的狀語,“若”作狀語,修飾“空遊無所依”,“皆”作狀語,修飾“空遊無所依”。
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魚大約一百來頭,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依託的東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趨向,“潭”是“西南”的定語,“而”連線前後兩部分,而前一部分實際上省略了一個介詞“向”。“斗折蛇行”的“鬥”和“蛇”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鬥折”和“蛇鬥”,結構並列,意思相同。名詞作狀語,既保有名詞本身的意義,還要從它作狀語的用法上,加上有關的詞來理解,如這裡的“鬥”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像”。
“明滅可見”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其”字。站在高處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看得見的為“明”,看不見的為“滅”;因為泉水彎彎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滅,明而又滅,滅而又明,其明滅隱顯皆可見。
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見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四、難點重點討論。
討論問題見前文“難點、重點分析”部分。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 ,也可 ,並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給加點的字注音。
清洌( ) 參差披拂( )( ) 佁然( )
俶爾( ) 翕忽( ) 悄愴幽邃( )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下見小潭,水尤清洌。(特別)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一樣)
C.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魚可百許頭。(用在數字後,表示不定數)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 ”。
②《小石潭記》直接寫潭水清澈的語句是;間接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多選)(8分)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D.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E.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F.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G.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6.文中描寫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點。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環:如鳴佩環( ) 四面竹樹環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過清( )
③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為底( ) 以其境過清( )
8.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裡的意思,並探究說明這些詞語的用法特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見小潭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20分)
10.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裡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徹
②俶爾遠逝
③如鳴佩環
④心樂之
⑤近岸
⑥隸而從者
11. 按提示寫出相應語句並加以積累。(4分)
(1)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
(2)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3)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4)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12.按要求用課文原句填空。(7分)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魚來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陽光”“影子”,從另一個角度來寫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讀了課文,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邊,會有什麼感覺?(3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4.填空。.
①《與朱元思書》一文以“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寫小石潭岸上優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寫游魚動態,勾勒出一幅魚樂圖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圍,同時抒發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貶後憂傷心情的語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課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描寫景物的,條理十分清楚。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採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遊
魚,則變換為 _的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用_ 辭格,摹形狀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處。
⑴“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說說“聞”“伐”“取”“見”好在哪裡?
⑵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寫景與感情相融。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20.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繪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試舉例對這一寫作特點進行闡述。
【反饋檢測】(20分)
21.文中描寫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點,全文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時節出遊,天氣涼了。
B.遊的時間長了,接近黃昏,下了寒氣。
C.小石潭四周沒有多少遊人,潭水很涼。
D.自己的心境悽苦孤寂。
2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3分)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⑴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4分)
①負勢競上 ②泠泠作響;
③望峰息心 ④ 橫柯上蔽
⑵翻譯下面句子(3分)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
⑶請說出文中的觀察角度是如何變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樣一種感情?(3分)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影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非同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影。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愴(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
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影: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
記錄同遊者......資料連結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東(今山西省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釋出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己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於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後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立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聖人創造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並稱韓柳,被後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捕蛇者說》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彙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透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並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 一 課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匯入 新課
二、教師範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說說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螢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
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鬱之情?
明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於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螢幕出示)
4、學生嘗試著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附板書設計 :
景色美 樂在其中
偏 貶
遠 謫
幽靜冷清 觸景生情 抑鬱憂傷
景 情景交融 情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小石潭記 教案示例。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絡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透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絡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 教案示例》。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物件。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瞭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後,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裡。
(二)總結、擴充套件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透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充套件: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教學立意】
《小石潭記》是以寫景記遊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記遊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變化本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藉助課前提示、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遊記散文敘事寫景、抒情狀物相結合的特點;啟發學生透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在此篇遊記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動描寫了人跡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謐之美,抒發了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透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透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藉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匯入文字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並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字: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字,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字,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裡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為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遊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
⑤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麼寫法?(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⑥潭水和游魚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著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彷彿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
⑨文章後部分的淒寒的感受與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觸發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①總結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著力渲染出了淒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裡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②拓展延伸:
關於崔氏二小生:
柳集舊注:“崔簡之子也”據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權厝志》舊注:“崔君名簡,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東柳氏”句下注:“簡娶公之姊”據此,則“崔氏二小生”當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賞 思
↓ ↓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悽 — 潭中氣氛
5.必要的教學資料準備: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山水遊記,書胸中憤鬱的散文由於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鬱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遊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