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3篇
引導語: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篇多得難以統計。《錢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見長,寫詩人騎馬瀏覽中所見到的西湖早春風光,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幾篇關於《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反思。
篇一:《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係。
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字,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
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字,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著春天空氣的溼潤,也低低地浮掛著,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裡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著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著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篇三:《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一、匯入。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篇多得難以統計。這首詩以即景寓情見長,寫詩人騎馬瀏覽中所見到的西湖早春風光,使人覺得生意盎然,如親見一般,真不愧為名篇。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詩人是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裡提到了“遊蹤”,但詩裡寫遊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緻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說說詩人的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問: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按:這是總問,以下再逐句問。
問:“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為什麼說“雲腳低”?(“虧腳”,指下垂的雲,水位上升,湖面上的雲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講:杜甫有句雲“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句雲“露腳斜飛溼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
問:“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鶯不多;如多,當為“處處”。)為什麼“爭暖樹”。(餘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鶯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誰家”猶言某家,“銜新泥”者,始築巢也,可見也不多。)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這兩句專寫鳥兒。
問:第五、六句寫了什麼?(花草)為什麼說“亂花迷眼?(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暗切題中“行”字)淺草有什麼用意?(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問:最後兩句是怎麼結住全詩的?(用抒情方式)這兩句頗有韻味,能品味出來嗎?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在白沙堤的綠楊陰裡按轡徐行,可是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麼詩人“最愛”呢?到最後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徵,這就耐人尋味了。)
三、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遊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擷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裡”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