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

  教材簡析:本課編排的三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分別是唐代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詩作。三首詩都是描寫送別朋友時,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景,表達了對朋友的濃濃深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並能試著背下來。

  3.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與朋友相送時的思想感情。

  4.朗讀並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藉助註釋,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教具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查閱資料,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導語:人問處處有真情。親情是偉大的,友情是珍貴的,愛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間的情感則是崇高的。這些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醉心的感動。這些情為我們演繹著人世間的真、善、美。

  2.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去用心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師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二、正確讀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三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逐首指名朗讀,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結合朗讀評議,學習詩中的生字新詞。

  ⑴認識生字,並理解意思。

  浥:溼。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⑵識記字形,正確書寫。

  孟——盂陵——凌鶴——鸛

  4.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讀好停頓,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律。

  5.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說說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麼新發現。

  ⑴三首都是唐朝詩人寫的送別詩。

  ⑵三首古詩都是寫詩人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去揚州。

  ③第三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孫遠去荒城。

  ⑶三首古詩中第一、二兩首是七言詩,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詩,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詩的題目基本上都點明古詩所描述的事件。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認真讀古詩,邊讀詩句邊看註釋,先弄清每行詩句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獨立讀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交流,針對有疑問處,展開討論,解疑。

  4.逐首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溼潤了路上的沙塵。旅店和道路兩旁的柳樹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勸你再乾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陽關一路艱辛,再沒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著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隻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會繁茂起來。燎原的野火能把枯乾的野草連葉帶莖統統燒盡,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風吹拂時,春雨滋潤下還會復生,重新鋪蓋大地。伸向遠方的散發清香的青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綠接連著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三首古詩,理解了詩意,下節課我們就要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及其表達的方法。

  五、作業設計

  1.練習背誦古詩。

  2.記一記註釋中重點字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析詩句,感受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指名背誦古詩。

  2.說說各首古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導語:三首都是送別詩,寫的都是送好友遠行的情景。這節課,我們就來細細賞析,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深入地去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讀賞析,體會詩情

  1.認真讀古詩,從三首詩中找出描寫朋友相送的詩句,想象當時送別的情景。

  2.小組交流,描述送別的畫面。

  3.指名反饋,教師引導聯絡全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①描述詩人與好友送別的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好友的?(勸酒送別)

  ③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更”是什麼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見詩人一次又一次勸友人喝下許多杯濃酒了。)

  ④議議:為什麼詩人不斷地“勸君更盡一杯酒”呢?

  聯絡古詩創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個荒涼且遙遠的地方,出了陽關之後,朋友間就再難相聚了。)

  教師補充:據資料記載,元二此次出使安西,與王維的一別竟成了永別。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說說:你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好友的留戀、關切、祝願。)

  ⑤教師小結:渭城的春天多麼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卻要離開此地,出使那遙遠而荒涼的安西,前途多艱險,怎不令王維牽掛。朋友啊,再幹了這杯酒吧,西出陽關之後,就再難相見了。詩人與遠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誼,以及此時深情不捨的惜別,還有那前路珍重的祝願全都融進了那一杯濃酒之中。

  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目送友人離去。)

  ③議議:“孤帆遠影碧空盡”了,詩人為什麼還在駐足凝望?

  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瞭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華的揚州。

  教師補充:揚州當時是一個繁華富庶的都會,詩人對它也充滿了嚮往。

  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眷戀不捨,對揚州的嚮往,對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④教師小結:詩人目送著友人東去揚州,友人的船隻都已消失在碧空盡頭,而詩人仍駐足凝望,讓那滾滾長江水帶著“我”對友人的眷戀不捨之情,帶著“我”對揚州的嚮往之心,一起隨友人東去吧。

  ⑶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③瞭解詩人送別的方式。(隨行目送。)

  ④說說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依依不捨、離愁難消之情。)

  三、對比認識,瞭解表達

  1.教師導語:同是送別詩,同是表達離別之情,然而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2.小組討論,聯絡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別。後兩句敘事,勸酒送別,別情深沉。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敘事,寫友人要下揚州。後兩句寫景,目送友人,情寄長江水,別情悠悠。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六句寫景,春草繁茂,蔓延遠方。暗示友人要遠行。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離愁,隨行目送,別情濃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在這三首送別詩中,詩人將敘事與寫景相結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動地表達了送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字裡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是呀,朋友是我們一生中的財富,沒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獨,讓我們像詩人那樣懷著赤誠之心對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業設計

  背誦並默寫三首古詩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理解6個詞語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詞的意思。

  3、會背誦、默寫課文。

  4、體會詩人愛友、愛國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解題。

  1、本詩寫的是誰和誰之間的什麼事?介紹孟浩然。

  2、解題。(之:到廣陵:江蘇揚州)

  二、範讀全詩。

  三、自學詩歌。

  1、按字、詞、句、讀、背的順序學詩。

  2、認真讀註解,想想詩句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範講第一句。

  “故人”、“西辭”什麼意思?

  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學生讀第2句。試著說說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兩句連起來說一說。這兩句寫了什麼?

  小結:這兩句寫送別之事。

  3、學習3、4句。

  (1)自讀詩句,看註解,試說意思。

  (2)指名生說,教師點撥。

  小結:這兩句寫送別之景。

  (3)想象:這兩句詩寫了怎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

  (4)面對這幅情景,作者會怎樣想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5)有感情地朗讀。

  五、背誦全詩並默寫。

  六、課堂作業。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3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①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讀熟課文。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1、揭題,讀題。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2、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理解詩意(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10分鐘)

  3)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5、體會詩境(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6、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7、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9、藉助詩境,訓練說寫(14分鐘)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10、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11、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12、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13、佈置作業(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3)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