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以及反思是什麼呢?《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透過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一起探究蘇軾在悽苦、孤獨的環境中寧靜豁達的情懷。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反思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4、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四步讀書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匯入新課。

  簡介蘇軾被貶黃州的原因和在黃州的主要經歷,以及在此其間的主要文學作品。

  二、師生互動,學習新課。

  第一步:讀順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第二步:讀懂課文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註釋,合作翻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譯讀,小組討論;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分組搶答: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1)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第三步:讀透課文

  要求:引導學生從內容、結構、情感、寫法等方面來深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交流。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確: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 景 修辭 作用 特 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6)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