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化石吟> 《化石吟》教學教案設計

《化石吟》教學教案設計

《化石吟》教學教案設計

  【課型】

  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頌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3、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情感,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美,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化石,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原因使這石頭一樣的東西令作者李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乃至要為之寫下一篇詩歌呢?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著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詩歌的朗誦。)

  (注意字詞教學)螢幕展示讀音易錯易混的詞語,做適當點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大體感知詩歌內容。

  讀過詩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由學生作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自主閱讀的結果存在差異,此環節教師只須把握學生對詩歌瞭解的程度,不要求學生講得很細、很全。

  2、同學們從詩歌中瞭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首詩歌是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集體誦讀1、2節詩歌。

  這兩節有什麼突出的修辭方法?

  (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設問:

  透過設問得到了怎樣的答案?

  甦醒 神話 奇幻

  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這扇被開啟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的是什麼?

  是一個個奇幻的神話。

  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3至6小節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讀(合作探究)

  1、研讀物件:3至6節。

  2、合作探究的目標:

  ⑴ 找出核心句;

  ⑵ 概括要點,舉例。

  3、學生分四個小組分別研討3至6節。

  4、研討要點:

  ⑴ 第3節:

  要點: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⑵ 第4節:

  要點:裹藏生命資訊。

  透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生命資訊。

  ⑶ 第5節:

  要點: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⑷ 第6節:

  要點:雕刻家、魔法師。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5、小結:

  綜合3至6節的內容可知,化石的確可以幫助我們認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詩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說了話。其實,化石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化石已經甦醒,化石也剛剛甦醒,這個甦醒與第2節的甦醒前後照應,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價值。正如第7小節所總結的:它還有很多令人神往、驚訝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領略。

  三、情感體悟

  詩歌是要表達感情的,詩歌當中哪些詞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點:吟、請、神往、驚訝→對化石的尊重、珍惜、熱愛、研究。

  《化石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

  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業

  1、請大家在課後去發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和研究它們?

  2、小作文:

  ⑴ 假如我是化石

  ⑵ 假如我是恐龍

  【作業說明】

  題目1可以結合奉節本地的情況來談,這兒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遺產)和天坑地縫(自然遺產),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遺產:三峽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遺產)、古巴國遺址黃金洞(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兼而有之)、風箱峽懸棺(人文遺產)等。這個題目有一定難度,要做適當的指導。

  題目2比較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初中生在這個題目上面應該能夠有話可說。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吟:讚頌

  (1~2節)問句引發想象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