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兩課時)
《化石吟》向我們講述了化石儲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讚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下面是《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要求】
1、讀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領略科學之美、文學之美。
3、也嘗試來點化石吟哦。
【學習重點】
詩意的課文朗讀和拓展材料的詩句擬寫。
【學習課時】
二課時。
【操作程式】
第一課時
“吟”詩切入,首尾解讀:
一、入課
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俗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也是詩歌體裁的標誌之一。加以引導,讓學生回顧已學帶“吟”標題的詩歌,諸如《石灰吟》、《遊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師可不說出標題,期待學生報題,再予以綜合歸納)。在學生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齊聲朗誦這些詩句。再提示這些詩歌皆是短章,表現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寫,其吟詠的內容不是個體的生態體驗就是眼前所見的相關事物。就科學現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學可能是首次。
二、標序
整首詩共七節,要求學生先將序號按慣例標出。
三、首尾解讀
首尾即1、2、7節。首先,採用多種方式吟誦和朗讀。以教師範讀始,接著或齊讀,再點讀,分組讀,將詩句讀得琅琅上口,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師生進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續而,逐節於詩意作出概括並板書。其間,留給學生醞釀並互相之間充分交流的時間。然後點名或自主回答,教師點評且歸納總結:1、2節發問求教,語意探詢;第7節照應作答,語意肯定。以詩句來就生物進化的科學現象進行仰頭向天式發問,在我們有限的讀書生涯中,似乎這首詩是第一回。其實,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歌詠。比如愛國詩人屈原寫過《天問》,詩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現象,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對應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對》。科學與詩可以相通,科學引人作詩意般的遐想,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詩。又續,深味具體詩句的含義。比如,“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說話”的意思,即是考古學家們能從遺存在化石中的資訊裡,找到或者解開生命現象的某些密碼,客觀上就等於化石在說了話。那麼,“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一句,“剛甦醒”是什麼意思呢?在引導積極、自主發言的基礎上,或予以歸納綜合,或予以提示點撥,“剛甦醒”就是化石發掘出來以後,進行了相應考古研究,獲得了初步的發現和了解。收尾,研讀第7節最後一句,留下釦子,設定懸念。第7節末尾句雲,“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讓學生大聲忘情地朗讀,接下質詢,“你講的故事”是什麼故事,我們知道了麼?故事應在哪?這種設問,學生答出,則順勢接過;學生未答,則教師自問自答:故事在3、4、5、6節;是什麼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且聽下回分解。由此轉入學生課後預習理解中間四節的期待。
四、課後作業佈置
把“讀一讀、寫一寫”後的單字和詞語抄寫三遍,且單字給注音,詞語加以解釋。
第二課時
聽你故事,展我詩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範圍指代
開初仍繼續齊讀第7節,拎出“你講的故事”發問:故事在3、4、5、6節早就講過,這第7節的收束句不過是總結、劃句號而已。誠然,前面的幾節裡到底講了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潛感悟吧!
二、朗讀
多形式反覆朗讀,逐節進行,或範讀起首,或以範讀作結,前者是為了演示舉例,後者是為了正宗表白。但重頭戲始終放在學生興趣和主體的參與上。獨誦也好,二重演讀也罷,小組競讀、全班齊上陣等等,就讀的量而言,每一詩節起碼不應少於四遍,應讓學生爛熟內容。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是注意以意義為節奏單位,一是標出雙行中的押韻詞,朗讀時重音收落,讀出參與的熱情和洋洋意氣。
三、感悟故事內容
予以簡練概括。其過程可大致逐節進行。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或一句話,或一個語詞提煉,點評標註於相應的詩節旁,同時註明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點名,或讓學生自行公佈結論,且要求聽者認真記下同學的思維成果,與自我批註並列,旁註明“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隨機掌握課堂,也平等地公佈相應看法並板書,也同樣要求學生旁註“師”字。教師的概括和板書大意為:
揭示真理(3)
儲存資訊(4)科學之美
描繪進化(5)文學之美
復現自然(6)
三者合列,於學生得到比較、鑑別、提高和反省的參照系。這種自注、眾議和老師分析跟程式二是交錯進行的。對於各節詩行,有的先朗讀後感悟筆記,有的邊讀邊悟記,有的先默默悟記後大聲朗讀,多樣且有變化地教學,不是全部都機械地先讀後整理。
四、具體詩句的理解和探究
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萬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觀存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聰慧……儘可從日常生活中和學習實際聯絡起來,找到例證,啟示學生認識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質性。另外,“海枯,石爛,日轉,星移……”幾種現象的指代意義,且從詩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殼運動、時間推移、空間換位、世事的滄桑變遷,學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後者以後續句“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為照應解答。
五、拓展閱讀並寫作實踐
發放影印資料,即《深圳商報》2001年11月6日新聞“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圳召開,與會專家稱化石森林成為深圳一塊瑰寶”,引導學生為深圳擁有“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而興奮和燃燒。為更好地激發詩情衝動和寫作慾望,教師也又提供自己根據新聞而發的題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詩作(甚而當場即興下水也未嘗不可,也許更好),自得其樂、自我欣賞地誦讀一遍,然後讓學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議說長短優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時要求學生也當堂抒發我心中詩情,注意押韻更好。這個環節是重頭戲,前面的'學習和感悟要為此時的抒寫蓄勢作鋪墊,以期達到人人都是小詩人、我也來點詩情的效果。
六、給出相應時間,教師巡堂
待多數同學即將完稿之時,隨機抽誦詩作並組織討論,發現值得圈點的,不求全責備,哪怕一句半行,教師也應予以張揚、肯定和點評。
拓展閱讀:《化石吟》訓練題
1、給加粗字注音:
骸()骨裹藏()軀殼()
蔥()籠幽()雅卓()越
2、解釋句子畫線的詞語:
⑴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
⑵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化為烏有:。
⑶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不息:。
3、指出下列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⑴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⑵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4、仿寫句子:
例句:歷史是張紙,時間是支筆。
仿寫:。
5、請用簡短的話解釋詩句的含義: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
【參考答案】
1、háicángkécōngyōuzhuó
2、解釋句子畫線的詞語:
⑴屍骨
⑵變為虛無,不存在
⑶不停
3、指出下列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⑴擬人
⑵比喻
4、略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