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一、匯入
師: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聊聊:歌星、演員、運動員,你喜歡那些人?詩人、作家、科學家,你對誰的印象最深刻?你們想知道老師崇拜的名人是誰嗎?(引出詩人李白)
師:說說看,李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並小結: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麼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詩。
(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師提示注意讀準題目中的生字)
二、新課
(一)、引導自學
師:很好,都讀正確了。詩的題目中出現了一個“送”字,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了。那圍繞這個“送”字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誰送誰?
師:真聰明,我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板書)。誰接著提?
生:在什麼地方送?
師:好的,也記下你的問題。板書:在哪送
生:在什麼時候送?
師:也不錯,也記下。板書:何時送
生:怎麼送?
師:太好了。這是個最棒的問題。板書:怎麼送
生:送到哪?
師:很好。板書:送到哪?
生:為什麼送?
師:不錯。板書:為什麼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詩文中。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認真讀讀古詩,把答案找出來了,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現在,老師給同學們兩個友情提示,誰給大家讀一讀:
(教師課件出示)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節奏感,
(2)結合註釋插圖,讀懂詩意,想象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麼收穫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我們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二)、引導彙報
1、檢測朗讀
師:剛才老師看有的同學邊讀邊把重要的內容畫出來,我非常欣賞這些讓自己的思考留下記號的同學。那我先來看看你們讀得怎麼樣了。誰先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只有認真聽,你才能發現別人讀的閃光點和不足,你才能進步得飛快。
生:讀詩
師:大家發現字音讀錯沒有?誰來讀一讀?(帆讀成了二聲,沒有一個同學發現)
師:孤帆遠影碧空盡,帆應讀第一聲。領讀
誰還願意讀?
生:讀詩
師:你不僅注意了停頓,而且很有板有眼,節奏感鮮明,可以當小老師了。(放課件)
很多同學都想讀,那我們大家一起來讀。
(生齊讀)
2、理解前兩句
師:同學們已經讀得很好了,那你從中讀懂這些問題了麼?
(指板書上的問題)誰第一個彙報?
生:我弄明白了“誰送誰”這個問題是李白送孟浩然。(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師:其他同學同意吧?(生同意。)等會兒坐下,說說你從哪兒讀明白的,好嗎?
生:我是從題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
師:詩是李白寫的,說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師:很會讀書,做到了邊讀邊想。說得也清楚極了。誰接著來?
生:我讀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黃鶴樓。
師:請同學們看,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與湖南嶽陽樓,江西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誰能接著彙報?
生:我讀明白了“送到哪”這個問題,李白送孟浩然去揚州的。
師:你從哪裡讀懂的呢?
生:我從第二句“下揚州”中知道的。
師:那你知道作者為什麼用到了“下”這個字麼?
生:不知道。
師: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圖,古人有詩云: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見長江水是自西向東流的。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從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順流而下了,所以用了這個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辭”。
生:我讀懂了“何時送”這個問題,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揚州的。我是從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師:很好,詩中作者寫的是什麼樣的三月呢?
生: 是煙花三月。
師;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麼?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
(出示課件)
生:是百花盛開的三月。
師:百花盛開用得好。謝謝你,我明白了。還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三月?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生:我來,是細雨如煙,花似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齊放的三月。
生:是細雨濛濛,花紅柳綠的三月。
生:陽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細雨綿綿,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爭豔,鳥語花香的三月。
(板書:煙花三月)
師:煙花三月的景美,你們的語言也很美。那你們能不能把這兩句詩讀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兩句課件)(指導朗讀,指名讀)
3、理解後兩句
師:正如同學們所讀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季節,也是最該攜友同遊的季節。可是詩人陶醉於這樣的景色當中了麼?
生:沒有
師:你是從哪裡知道的?
生:我是從詩的後兩句當中知道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示後兩句課件)
師:詩人的眼中沒有美景,那有什麼?看見什麼了呢?
生:孤帆 遠影 碧空
生:長江
師: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畫,長江的江面船隻如雲,那為何作者看見的是孤帆呢?
生1:因為他心裡只有好朋友李白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李白看見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最後---
生:看不見了
師: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見時,他只看見了-----
生:長江水在往天邊奔流。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那李白為什麼如此久久佇立江邊送孟浩然呢?
生:不知道。
師: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20多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拜見孟浩然,兩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孟浩然大加讚賞李白的詩,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是志同道合,情誼深厚,是忘年之交。幾年以後,兩人互相思念,於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共同遊山玩水,賞月看花半個多月。最後,孟浩然要去廣陵,於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李白就在那個時候寫下了這首詩。
師:那同學們想象一下,這麼親密的友人馬上就要離開了,當時的李白心情怎麼樣?
生:傷心
生: 難過
生:依依不捨
師:如果那一時候,站在江邊送別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獨的小船,風鼓白帆,由近漸遠,最後消失在水天之間。你不忍離去,久久佇立岸邊,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視著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滾滾的東流江水不正象徵著你們的友誼麼?那時那地,你將會怎樣吟詠出這兩句詩呢?(出示後兩句的課件)
生:指名誦。
師:是啊!你們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導朗讀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為據,流水為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為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僅僅28個字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字有數而意無窮啊。其實朗讀也是一種表達感情的.好方法,你們能把自己從詩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麼?
(師放課件 生在樂曲聲中練讀,再指名讀,評價)
師:剛才我看見好多同學已經熟讀能誦了,還沒有做到的同學加把油!
(指名背誦)
三、理解詩意
1、下面誰能把黑板上的六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注意要先想好怎麼說,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座位的聽聽。
生互說
師:誰第一個來?
生:在美麗的陽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揚州,孟浩然的小船已經走遠了 ,看不見了,李白還呆呆地站在那兒看著長江流個不停。
師:這就樣說,建議把第一個“在”去掉,就說美麗的陽三月。誰再說?
生:花紅柳綠、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
師:太好了,用了三個好詞,繼續說下去。
生:花紅柳綠、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送老朋友孟浩然到美麗的揚州去。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經走遠了,最後連影子也看不見了,只能看見長江的水不停地流淌,李白還站在那目送著。
師:說的好,更說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
四、拓展
1、交流積累
師:由於古代交通的不便,許多好朋友一別就是幾個月,甚至是幾年在見一面,所以古代送別詩有很多,同學們平時是不是也收集積累了一些送別詩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生背誦
(指名背收集的送別詩)
師 :看來同學們平時有積累的習慣,非常好。有的詩意同學們可能還不太懂,你們可以運用我們這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古詩,如果沒有註釋,你們可以自己運用字典或者到課外蒐集資料,自己做必要的註釋,這樣就能讀懂了。
2、補充一首李白詩,課件出示《金陵酒肆留別》
看看這首詩的後兩句對你有什麼啟發?(讓學生自由說)
五、作業超市,自由選擇(出示課件)
1、讀詩
2、背詩
3、畫詩
4、收集積累李白的詩
教後反思:這堂課是我在棋盤鄉中心小學援教時所教的一堂課,教後感覺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氣氛較輕鬆、活躍,學生讀得較多,基本上會背誦,學生由不會讀漸漸在我得引導下變得會讀,且達到了吟誦的水平,課堂上我沒能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還有少數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對詩境、詩情的體會不夠深。
反思一:讀詩,古詩教學的主旋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此話都在告訴我們讀詩是學習古詩的最重要方法。讀詩應與多形式、多層次相結合,它的魅力可能才會更大。如我在課堂上,在理解詩意前採用了預習自由讀、檢查正音讀、老師範讀、欣賞體會讀等形式,學生讀的變化感覺很大,由唱讀隨著老師的引導逐漸讀得有板有眼,節奏感鮮明,在知詩意、理解詩意後、體會詩情後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自由吟誦。好多學生讀詩的興趣也很高,連下課放學後也能聽到孩子們自由吟誦。我引導學生讀詩時做到了循序漸進:讀正確—→讀通順—→欣賞詩—→感情朗讀—→自由吟誦,若想讓學生一步到位是很難做到的。
反思二:深鑽教材很重要。因為這是一首送別詩,我便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設計看似俗套,實際藏巧,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詩文中,學生認真讀詩,把答案找出來了,詩的意思就明白了。當我引導學生體會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吟誦後,讓學生將黑板上的幾個問題連起來說說詩意時,他們一點也不覺得難,並能很好地表達出濃濃的惜別之情。
反思三: 全堂課上學生的個體朗讀仍舊太少,應繼續加大面積,讓個體朗讀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