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課前對話
師:我知道同學們背誦過許多詩,我想問問大家,喜不喜歡古詩?
生(齊):喜歡。
師:那能說說為什麼喜歡嗎?古詩的什麼地方吸引你?
生:古詩押韻,讀起來很好聽。
師:哦,押韻的地方吸引你,有了韻,詩就有了聲韻的美感。他說的是聲音帶給他的感受。還有嗎?
生:我覺得古詩的平仄規律很有趣。
師:你說的是作詩的方法感覺有意思。
生:古詩很奇妙,詩人能用短短几句話表達出當時的感情。
師:短短几十個字,詩人就能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非常貼切。
生:有些古詩蘊含著哲理。
師:是啊,有些詩抒情,也有些詩明理。西晉的文學家陸機也喜歡詩,他是怎麼說的呢?我們來看,(課件出示)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他認為詩感人的地方是“情感”。是不是因為詩歌僅僅有了情感才吸引人的呢?我們來聽聽孫紹振先生是怎麼說的,我請一個同學來讀。
(師課件出示:這大致不錯,但這還不完全,還要加以補充。如果把情感直接說出來是不能感人的,詩要透過特殊的感覺來傳達感情。)
師:詩,不僅表達情感,這種情感還要透過特殊的感覺來傳達。(板書:特殊的感覺)我們怎麼去尋找這“特殊的感覺”?用什麼方法來找?我們今天嘗試的方法就是——吟誦。(板書:吟誦)
一、匯入新課,聯絡生活
師:今天,我們用吟誦的方法來學一首新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這首詩屬於送別詩,自古以來有很多詩人都寫過送別詩,為什麼有這麼多詩人喜歡寫送別詩呢?知道嗎?
(生沉默片刻)
生:應該是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一種掛念和離別的惆悵。
師:的確是這樣,但我的腦海卻浮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人送別時要寫詩呢?我們現代人在生活中和親人朋友離別時卻很少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來表達情感。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生沉默)
師: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和自己父母離別的時候?
生(齊):有。他們有時會出差,一走好多天。
師:對啊,那他們和你分離的時候,你有沒有寫一篇文章,寫一首詩,或者說一番話來抒發你的離別之情?
生:沒有。
師:那為什麼在古時候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寫離別詩呢?你要聯絡當時的時代來思考。請看我出示的古時候的地圖,你想一想當時的交通情況,你能想到什麼?
生:我知道了。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人們出一次門不容易,所以朋友們分開再相聚要很長時間。那時候也沒電話,沒網路,寫封信也要很久才寄到,所以我想是因為人們分別之後相見太難,所以才不捨得分開。
師:是啊,古時候交通不便,親人、朋友一旦分離,有的時候時隔數年、數十年難以相見,所以這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就顯得特別真摯,離別的時候心中就會特別難過、失落。所以,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會在離別的時候或設酒餞別,或折柳相送,或吟詩作對,來表達這份離別之情。
二、 誦中理解,體會詩情
1.回憶規則,標出平仄。
師:我們現在就來學習這首送別詩,我先請一位同學把詩讀給大家聽,注意讀準字音,請你來。
(生讀詩)
師:字正腔圓,很好。不過,你這是朗讀,古人是怎麼讀的呢?
生:古人是吟誦。
師:對,我們學過吟誦的一些基本規則,該怎麼吟誦呢?誰來說說?
生:平聲字拖長音讀,仄聲字要讀短,押韻的字也要拖長
音讀。
師:真好,記得很清楚,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每句詩中二、四、六位置的平聲字拖長音,不是每個平聲字都要拖長音讀。
生:還有入聲字要讀短促。
師:對。那我們就按這樣的方法來讀讀這首詩。老師先把入聲字告訴大家,請看大螢幕。(多媒體出示入聲字:鶴 月 碧)我們可以用學過的符號來標註平仄,開始。
(生在古詩上標平仄,平聲字標“—”,仄聲字標“丨”,入聲字標“·”。)
師:我看同學們都標出平仄來了,標出這樣的符號也是為了我們能更好地去誦讀。我先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生根據平長仄短的規則讀詩)
師:真好,來,大家一起讀一遍,看著老師的手勢,預備,起。
(生齊讀)
2.提出疑問,關注“變格”。
師:剛才在畫平仄的時候有同學們發現什麼問題嗎?
生:我發現有不對的地方。
師:你說說看,哪裡不對了。
生:老師以前教過,古人為了讓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聲韻的美感,所以寫詩的時候平仄是交替的,但這首詩的第一句好像不對。
師:你真厲害,記得這麼清楚。其實這種平仄交替,主要指每句詩的二、四、六位置的字要平仄交替,那你發現的問題是什麼呢?
生: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應該是仄聲,而“人”字是平聲,這樣寫來,二、四、六位置的字就是“平平仄”,格律是不對的。
師:是啊,應當寫成“仄平仄”,這才符合格律嘛。你瞧,我們這些小學生現在也都知道作詩的規則。看來,李白不太會寫詩啊,把第二個字寫成平聲,是不是李白不太懂作詩的格律?
生:肯定不是,他可是被稱為詩仙啊。
師:我也贊同你的觀點,李白肯定不是不懂格律,一定有別的原因。我們能不能按照格律來試著改改這句詩?誰能把這句不合格律的第二個字換成一個仄聲字,也能表示同樣的意思。
生:我覺得好像“友”字應該可以,“故友”和“故人”的意思差不多,“友”是仄聲字。
師:對。你們看“故友西辭黃鶴樓”,這不就是仄平仄嗎?(指著此生說)你也能當詩人了,而且比李白還厲害。(生笑)我想問問同學們,李白當初寫詩的時候是不是沒想到用“友”這個字呢?是不是他不如我們聰明呢?
生(齊):不是。
師:對,其實李白這麼寫是有原因的,這種情況叫——“變格”,也就是改變格律。看大螢幕,請你讀給大家聽。(課件出示:“從格律的角度看,標準的平仄格式雖然完美,但它也會束縛詩人的手腳,因而在實際創作中,又允許詩人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在基本遵守標準平仄格式規範的前提下,又有一定的靈活性,即允許改變某些標準格式的平仄……此即所謂‘變格’。”)
(生讀)
師:讀了這段話,是不是格律詩都要按照一成不變的方式來寫呢?這是必需的嗎?
生(齊):不是。
師:根據詩人表達的需要,是可以發生一些變化的。我記得在紅樓夢裡有一個章節,寫了林黛玉教香菱寫詩,說得更清晰,更明白,為什麼有些詩人會把既定的格式變掉,書中是這麼寫的。(課件出示: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那是出於什麼原因,林黛玉說“平仄虛實不對”都沒關係?
生(齊):有了奇句。
師:那李白要在第一句中進行變格,奇在哪裡呢?我們要靠著什麼方法找原因呢?(手指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