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觀日出》的教學課例
《登泰山觀日出》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泰山日出的綺麗風光。全文根據登泰山和觀日出分兩部分,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時間、地點的變化介紹了登泰山時在中天門、對松亭、南天門、日觀峰的所見所感;“觀日出”部分詳細介紹了日出的美麗與壯觀景象。這兩部分中,作者多處採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將美景的特點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對於這樣寫景的文章,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應該沒多大的困難,但文中多處出現的比喻句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寫作技巧的積累。在認真鑽研了教材後,我進行了適當的處理,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學目標為:(1)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2)學習“登泰山”的內容,知道作者是透過時間的變化和地點的轉換來描述景物的,體會泰山的雄偉壯麗;(3)讀讀、品品文中的比喻句,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比喻的;學習比喻句的寫作技巧。
一、聽寫訓練,激情匯入
課前2分鐘,我讓學生進行了一次聽寫練習:“泰山是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這樣既迅速地調整了學生的情緒,讓他們能及時進入學習狀態,又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聽、寫的練習,可謂一舉多得。
待學生準備就緒,我開始用多媒體出示多幅美麗壯觀的泰山風景圖,並用包含激情的話語匯入新課:“泰山巍峨雄偉,峻拔壯觀,歷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它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成千古絕唱。而泰山日出這一美麗壯觀的奇景,又為它添上了絢麗的一筆,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為之前往。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作者去那兒走一走,看一看。”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綺麗的畫面所吸引,學習熱情頓時高漲。
二、細細品讀,比較體會
在初步感知了遊記的寫作特點和理清文章的結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文中的比喻句。細看“登山”部分的內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寫。為了讓學生細細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進行比喻的,教學時,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順序逐步展開。第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同時要求學生用橫線劃出有關的句子。學生在仔細讀文後,就很快找出:“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牆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雲霧籠罩著,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臥,有的如駝峰聳立”;“雲霧不斷地擴充套件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猛抬頭一看,南天門正在頭頂上,山路寬一丈,像一張瀑布從峭壁上直落而下”這四句重點句。在指導學生朗讀後便進入了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讓學生看著數張泰山雄偉壯麗、雲霧繚繞的圖片說說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由於這些句子並不難,加上平時對比喻句的練習訓練接觸較多,學生們的答案精彩紛呈:“泰山真雄偉啊,在山腳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頂天而立的牆”;“泰山真高哇,我從‘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幾乎就要跟天一樣高了”;“泰山真陡啊,抬頭望去,山路就像一張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勢有的像馬鞍俯臥,有的像駝峰聳立,作者抓住了它們的特點,寫出了山勢的高低不平”;“泰山的雲霧千變萬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讓人陶醉其中”……看著學生認真答題時的表情,聽著他們精妙的答案,我心中異常高興:學生觀察得真仔細!“接著,老師想考考大家,你們能不能透過比較的方法來比比這些句子?”說著,我便出示了練習,教學進入第三個環節。
比較句子:(要求學生分別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牆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雲霧籠罩著,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臥,有的如駝峰聳立。”
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便舉起了手:“相同點是它們都是寫山的”;“它們都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點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頂天而立的牆,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勢比作馬鞍俯臥和駝峰聳立”。我點頭加以肯定。沒有人舉手了,我追問:“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教室裡靜了一會兒,於是我提示道:“同樣是描寫山的,為什麼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這下學生得到了啟發,馬上就有人發言:“因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視,後者是俯視。”“說得真好!”我馬上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被表揚的學生喜滋滋地坐下了。這時我發現學生們的眼中閃爍著亮光,他們的臉上有著許些興奮,我知道正是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第二個練習:這兩句描寫山的句子與“雲霧不斷地擴充套件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較。讀句後,學生很快找出了它們的相同點,可不同點都沒找準找全面:“老師,不同點是不是看山看雲霧的角度不同?”“老師,是不是第三句還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兩句都沒用?”……我微笑著搖頭又點頭。頓時,學生都陷入了沉思。我開始用滑鼠在有關的詞語下面暗示。少頃,有一隻小手高高舉起:“老師
,我知道了,描寫山的句子採用了靜態描寫,而云霧則是動態描寫。”“啊,真聰明,你看得真仔細!”我高興地大聲說道:“那你是怎樣發現的呢?”“因為作者寫到‘雲霧是不斷地擴充套件、飄動、升騰著’的,而且採用的比喻也是動態的修辭。”聽了他的解釋,學生們豁然開朗,更有甚者還為他鼓起了掌,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比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義,體會到了作者比喻寫作的方法。
三、讀寫整合,拓展積累
新課程開宗明義地要求教師充分開掘課文寫作資源,透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文字,設計了寫作指導與訓練。透過“雲霧”片段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變化特徵”透過動態的描寫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在學生深入比較句子後,我出示幾副比較有特點的泰山雲霧風景圖,問學生變幻莫測的泰山雲霧還會有哪些壯麗的景象?試著學著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以積累寫作技巧。透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已領會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寫得相當不錯:“雲霧不斷地擴充套件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一條巨龍盤旋在山腰間,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間,有的像一望無垠的大海懸在空中”;“雲霧不斷地擴充套件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一根潔白的綢帶系在山腰間,有的像澎湃的波濤擊打著岸邊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從山頂直落而下” ……當然也有少部分同學沒有深刻領悟例句的寫作方法,練習時沒能寫出雲霧動態的美,我就請了學生進行點評指導,幫助他們積累方法。這樣,學生從觀察中學會了寫作,從寫作中領會了方法,從而提高了表達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這堂課結束後,我進行了反思。雖然透過學習,學生對比喻句的理解、欣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也知道了可以從多角度去讀懂體會比喻句的妙用,但由於是借班上課,覺得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還不夠,教學環節不夠緊密,教學節奏也有待進一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