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來自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三節。本章從對外界資訊的感知入手,繼而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說明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及各種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刻離不開神經系統的作用。這樣的安排既強調從生活經驗出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又強調了人體透過神經等調節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現之路更加合理地學習。
教材圖文並茂,設計了“膝跳反射”實驗、反射弧示意圖分析等,透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組成,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以及對學生進行樂於探索,實事求是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同傳統教材相比,本章教材依據課標的要求,對有關結構、生理機制等內容做了適當的簡化,如神經系統的組成、反射的型別等。在教學中將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不求全,避免過難過深。
在本節之前,學生學習了神經系統的組成,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前面承接神經系統的組成,後面為激素調節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本節內容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瞭解反射弧的組成。第二課時瞭解反射的型別及完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今天說課內容為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舉例分析和交流能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透過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透過分析膝跳反射、鬆開燙手饅頭反射等能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文字、圖片或影片等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想象、歸納總結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於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3)認同神經調節結構基礎的唯物觀以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觀。
(三)重難點及確定的依據
1、重點:
(1)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反射的概念
(3)反射弧的結構
2、難點:
(1)“膝跳反射”實驗
(2)反射的概念
(3)反射弧的結構
3、確立的依據:
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判斷一種反應是否為反射需要藉助概念,概念理解不透,就無法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實驗成功與否關聯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經結構,學生理解神經結構有一定的難度,藉助媒體輔助,聯絡生活實際想象,或能突破,故確立上述重難點。
二、說學情
以《三峽學典高效課堂作業》為依託,各個學校都在積極開展各學科的高效課堂模式探索,雖然各校模式各有特色,但大同小異。透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高效課堂模式即課堂程式比較熟悉,能夠按部就班在老師的引導下跟著課堂程式走。同時,透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認知與經驗、方法與能力和心理水平,如:人體幾大系統的生理結構特徵、人體感覺器官及神經系統組成、已有的與活動調節的生活現象和經驗;基本實驗和探究能力;好學、興趣易激發等。
但是七年級學生還缺乏足夠的生物學知識作依託,在抽象問題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於實驗往往也只看到了實驗現象而疏於思考實驗實質,因而本節課對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挑戰。
三、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作為章重點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難度在於如何將抽象的內容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科學概念變得易學易懂。針對教材中涉及的概念較多,知識較專業的背景,本節課以高效課堂模式:學習“目標”→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展示點評→測評反饋為設計主線,為學生創造動腦分析、交流表達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利用反射弧結構培養學生唯物觀,透過神經調節適應環境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觀。具體過程如下:
利用學生熟悉的《貓和老鼠》的動畫片引入新課,結合《高效課堂作業》先獨立完成自主預習,然後小組合作學習。實驗體驗後,各小組展示對不同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或補充或點評進行再鞏固,教師適當強調部分內容。最後透過習題測評反饋,查缺補漏。
教師課前準備:自制PPT課件,收集《貓和老鼠》動畫片、反射弧Flash動畫、酸梅若干
2、說學法
利用《高效課堂作業》中方法上的指導作用,學生透過觀看動畫片影片資料領悟、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學習、實驗感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聽取別的小組的展示或點評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進行學習,有動有靜,有觀有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在輕鬆中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觀看動畫片《貓和老鼠》,從學生和小動物的反應引入。
(二)引導學習下列“目標”:明確本節課的目標。
1.透過舉例分析和交流能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透過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透過分析膝跳反射、鬆開燙手饅頭反射等能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三)學生自主預習。結合《高效課堂作業》P50的“預習感知”或白板上展示的下列內容。將重點內容和關鍵詞在教材中勾畫出來或在教材中作適當的記錄。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人體透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
3.反射是透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完成的,完成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
4.反射弧的組成有: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四)小組合作:
討論、交流白板上展示的下列問題,先完成1、2題的討論,再完成第3題的實驗及“討論”。記錄部分交流結果在《高效課堂作業》P50頁的“合作探究”1-3題的相應位置上。
1.什麼是反射?舉1-2個例項說明。
2.分析“鬆開燙手饅頭的反射弧的示意圖”,討論:
(1)什麼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哪幾部分組成? (3)簡述從接觸燙饅頭到鬆手的傳導過程。 (4)鬆手這種反應是生來就有的,還是生活中逐漸獲得的? (5)在這個反射中會先鬆手再感覺到燙,這是為什麼?
3.“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步驟是怎樣的?試著完成該反射及有關“討論”。
(五)展示點評:
圍繞“膝跳反射實驗、反射、反射弧”三個內容開展“展示點評”學習,結合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問題,各小組展示合作學習結果,其它小組或補充或點評。教師點評強調。
(六)測評反饋:
利用《高效課堂作業》P51的“當堂演練”及教材P105“練習”進行,用白板展示結果。
最後盤點小組風采,以食品“酸梅”獎勵,思考“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談梅止渴”的區別,為下一節課設下懸念。
五、說預期效果
本節課透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目標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展示點評學習等環節,結合膝跳反射實驗,媒體資源展示的動畫片影片和FLASH動畫資料,以及對病例分析,教師適時點撥,能較好的達成各個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