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近日有幸參加了東北三省閱讀教學大賽,我所執教的《古詩兩首》,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透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透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覆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透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瞭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並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並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藉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將體會理解詩意這一環節設計成“為詩配畫”,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這節課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老師要教什麼。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裡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可是課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複雜情緒。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教學完之後,感到還缺點什麼?想來應該就是讓學生動筆的機會太少。古詩是很好的讀寫結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詩句翻譯,也可以根據詩中內容進行補充、理解的練筆,很可惜課堂上少了後種。

  《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讓學生來寫寫“煙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寫寫對朋友祝福的話。《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讓學生來寫寫勸朋友喝最後一杯的話。

  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個景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礎”為問題背景的。學生找出了相應的意象之後,對“酒”、“柳色新”的感受談的比較多,而且不乏有見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沒有讓學生寫寫,錯過了一次“點評”古詩的練筆機會。在談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其實已經把詩句的理解說出來了,讓學生說過之後,加以整理,寫一寫其實很有好處,至少要比只是被動記一些我講的解釋的句子有效得多!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後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佈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係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讚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發生一種困惑:保守的教學重基礎缺發明,新課程重發明而底蘊缺乏,精於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後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範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麼?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儘管依依不捨,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裡知道?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麼意思?

  這麼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麼詩人卻說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麼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後,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裡,還有很多關於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後蒐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6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後,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後,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麼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麼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麼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麼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遊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後,便迴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後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捨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後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註釋老朋友。說明什麼?(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麼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後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麼?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幹什麼?從中看出什麼?”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捨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後,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後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遊歷到黃鶴樓,在這裡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牆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於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後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後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裡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儘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於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溼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7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 ,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於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後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束時及時總結並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設,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8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瞭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悽苦,詩歌的意境是輕鬆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於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瞭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鬆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嚮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遊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絡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於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於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後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透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透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透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

  在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於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透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那麼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裡,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透過反覆的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蒐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匯入,瞭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匯入,瞭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麼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藉助註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彙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麼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透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節中,學生透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大致瞭解了,所以透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裡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呢?”“為什麼帆船會走到天空裡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於難點的突破,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麼教。說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並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複習回顧中引進新內容;出示詩題後,請學生談談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著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借用註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後,用劃朗讀節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影片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後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蒐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於執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節,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三個生字,學寫8個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學生:①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課文。

  教師: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匯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麼問?

  生:黃鶴樓在那裡?

  生:煙花三月是什麼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學生交流讀後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學生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表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1)、故人:老朋友。

  (2)、西辭:告別後向東而去(揚州)

  (3)、煙花三月: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4)、孤帆遠影: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只見。

  天際流:天邊流。

  (5)、抽生理解詩意。

  6、小結: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昇華情感

  1)過渡:真正瞭解了詩歌以後,就要把自己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學生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麼,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簷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1)畫一畫: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作業:

  1、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3

  a 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揹著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透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b 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後,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後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侷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穫。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4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充套件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透過課文更易於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由於我這一次是選班上課。也是一個對自已的挑戰,到一個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課。能提高自已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儘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字,傾聽文字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心,讓學生與文字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設身處境,吟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涵詠真情。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几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字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字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後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字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麼?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麼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瞭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體現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了與文字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透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字對話,使課堂迴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藉助文字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藉助文字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這裡的教學環節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到:醉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只有領會了詩中的情感,才會真正的去理解這篇課文。不過,在課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訓練不到位,今後在課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古詩的教學更應如此。所以在古詩的教學中更應注意“趣”的導向。

  [教學過程及反思]

  詩句引入,激發情感

  師:同學們,你能說出帶有“春”字的詩句嗎?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生:“不只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生:“春色滿圓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生:“紅豆生南果,春來發幾枝?”

  生:“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

  [根據本班學生愛學古詩的特點,為突出本首詩中“煙花”一詞的教學,設計用揹帶“春”字開頭的古詩來引領,讓孩子在背古詩中不知不覺進入情境,自然產生我想讀,我要讀的想法。學生的求知情感也就被激發了。]

  創設情境,抒發情感

  創設情境,課件配樂播放“煙花”美景,教師動情地訴說:“春天,是百花

  爭豔、花紅柳綠的季節,那是多麼美啊!詩人李白在這樣春光明媚的日子裡送別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高興。”

  生:“開心。”

  生:“喜悅。”

  ……

  師:“借這樣的景來抒這樣的情,這種寫法就叫‘借景抒情’。讓我們一起有

  感情的讀一讀這兩句詩句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舒緩的音樂,美麗的景色,加上老師聲情並茂的解說,學生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又一次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從朗讀中去發現,去探究詩句的韻味。學生對詩的情趣得到了進一步激發。]

  欣賞音樂,陶冶情感

  為了讓學生更深地瞭解古詩,教師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歌曲,反覆地出現。第一次是讓學生邊聽歌曲邊讀古詩,學生極為好奇,於是和著音樂很有詩韻的讀起來,有的學生還搖頭晃腦的,足有古人的風味。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了詩意,教師指導朗讀之後,再次讓學生欣賞這首古詩的歌曲,不僅學生興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學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結束的時候,教師富有激情地說:“這些千古絕句都帶著濃濃的離別情緒,帶著深深的友情。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詩仙,記住他的詩吧!”學生全體起立,又一次播放這首曲子,此時學生已經被陶醉了,一個個唱了起來,真是情誼深厚呀!

  [音樂本是一種藝術,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教師在初讀古詩時用上樂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已經能感情朗讀了。若再配上詩的歌曲,更增一份情趣。到了最後,再次出現曲子,學生已經產生共鳴了。他們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表情,每一個音調都詮釋著對詩的理解。課堂上歌聲悠悠,有一種“意濃濃而又情深深”的境界。]

  遷移習作,流露情感

  師:“李白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將會怎樣?”

  生:“難過。”

  生:“悲傷。”

  生:“留戀往返。”

  生:“依依不捨。”

  師:“那李白又是怎麼想的呢?他還會說什麼呢?有哪些神態和動作呢?請用‘孟浩然揚帆而去,李白……’作為開頭寫一段話。”

  學生習作。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還要以教材為基點,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加以引申運用,遷移反饋,讓學生的語感得以深化、內化,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這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目標。教師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循循善誘。學生真情投入,也就在這樣的創作中獲得了成功的樂趣。]

  生成教學,提升情感

  師:“李白戀戀不捨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見情深意濃。今天老

  師還帶來了另外三首詩,請四人小組學習:1、讀通詩句,理解詩意。2、各詩抒發的是詩人怎樣的感情?”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學習勁頭很高。有的讀,有的寫,有的討論,有的

  指手劃腳……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三首詩分別如下:

  贈汪倫 送遠二使安西 別董大

  李白 王維 高適

  李白乘舟將欲行, 渭城朝雨邑輕塵, 千里黃雲白日曛,

  忽聞岸上踏歌聲。 客舍青青柳色新。 北風吹雁雪紛紛。

  桃花潭水深千尺, 勸君更盡一杯酒, 莫愁前路無知己,

  不及汪倫送我情。 西出陽關無故人。 天下誰能不識君。

  (教師請學生逐個分析詩的意思,並加以指導、補充。)

  師:“同學們,你能說說這三首詩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贈汪倫》一詩所抒發的感情是李白與汪倫的感情比桃花潭水還深,說

  明他們的友情無比深厚。”

  生:“《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作者對朋友離去依依不捨之情。

  生:“《別董大》一詩中最後兩句寫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鼓勵和勸慰,真切、感

  人。我很喜歡。”

  生:“這些詩告訴我們要珍惜友情。”

  生:“他們的情意真是太深了。”

  師:“讓我們帶著友情好好朗讀古詩吧。”

  師朗讀指導。

  [生成性教學是對教材的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提升,是對教學資源的開發。

  它不僅有利於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有利於對學生智力的挖掘,更有利於對學生情感的薰陶和培養。三首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送別”。題目中也都有一個“別”的意思,這與本堂教學是相吻合的,是一致的。學生對送別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離別感情更加深厚。在生成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