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1
本節講四個問題:
一、地球的公轉,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三、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的概況即方向、週期、速度和軌道等比較簡單,可以先安排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後作一簡介即可;而黃赤交角以及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比較難,需要動一動腦筋。在教學中,黃赤交角我是這麼講的:首先用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並讓其他學生觀察,最後由學生共同得出結論: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
2、地球運動的時候,地軸的空間指向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轉軌道平面(暫不交待這是黃道平面),得出黃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結論,然後再交待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赤交角等概念,並引導學生讀圖1-3-3,進一步認識這些概念。
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是另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太陽直射點。先是用手電照的辦法來觀察,但效果交不好,後來的兩個班換了辦法:將一張硬紙板剪出一個半圓形,畫出太陽光線上,套在地球儀上,讓學生來觀察太陽直射點(我覺得後一個辦法更好一些)。此時並不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而是稱之為太陽垂直照射的點,這樣便於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後再來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陽直射點清楚了以後,再來觀察黃赤平面重合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有利於後面學生理解黃赤交角才是導致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來演示存在黃赤交角的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在這一輪的地理教學中,我發現用三角尺來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個問題,今年的教學似乎沒有好的心得,基本還是老套路老辦法,略去。
第三個問題,本輪教學中,我首先板圖(包括俯檢視和側檢視)介紹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晝長、夜長的計算,然後指導學生分別讀圖1-3-9的三幅圖,分別讀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極圈以內某緯線晝弧和夜弧或晝長、夜長,認識以上緯線的晝夜長短狀況,從而得出結論:赤道終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最後引導學生歸納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和季節變化。
第四個問題,也沒有好心得,故同樣略去。
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2
本節主要學習四個問題:一、地球的公轉的基本知識,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三、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四季的更替。
下面我將較好的教和學的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的概況即方向、週期、速度和軌道等比較簡單,可以先安排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後作一簡介即可;而黃赤交角以及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比較難,需要動一動腦筋。在教學中,黃赤交角我是這麼講的:首先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並讓其他學生觀察,最後由學生共同得出結論: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2、地球運動的時候,地軸的空間指向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轉軌道平面(暫不交待這是黃道平面),得出黃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結論,然後再交待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赤交角等概念,並引導學生讀教材插圖,進一步認識這些概念。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觀察的方法,積極分析總結問題的.方法以及學會透過演示獲取結論的方法等。
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是另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太陽直射點。先是用手電照的辦法來觀察,但效果不太好,後來的幾個班換了辦法:將一張硬紙板剪出一個半圓形,畫出太陽光線,套在地球儀上,讓學生來觀察太陽直射點(我覺得後一個辦法更好一些)。此時並不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而是稱之為太陽垂直照射的點,這樣便於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後再來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陽直射點清楚了以後,再來觀察黃赤平面重合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有利於後面學生理解黃赤交角才是導致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來演示存在黃赤交角的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在這一輪的地理教學中,我發現用三角尺來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個問題,本輪教學中,我首先板圖(包括俯檢視和側檢視)介紹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晝長、夜長的計算,然後指導學生分別讀21頁三幅圖,分別讀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極圈以內某緯線晝弧和夜弧或晝長、夜長,認識以上緯線的晝夜長短狀況,從而得出結論:赤道終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最後引導學生歸納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和季節變化。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也許還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目前我認為我的上述方法對於學生理解這節課的難點效果很好,學生也透過以上掌握了演示法、觀察法、分析法、總結法、讀圖法等學習方法。
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3
從教參上看,人類認識地球在公轉經歷了長期而有艱難的過程,雖然我們的學生多數透過閱讀書籍已經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但是到底人們是怎麼發現地球在公轉?有哪些證據能夠說明地球在公轉?學生知道的只是一個純粹的結論,而不知道該結論從何而來,這也正是本課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既要讓學生經歷人類發現地球公轉的過程,尋求地球公轉的證據,又要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公轉的歷史,讓他們知道任何科學發現都需要漫長的過程,科學結論的得出切實可靠的有效證據,同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結論的得出可能有多種形式和證據。
在這節課前,我問你認為地球在公轉嗎?幾乎90%的學生都認為地球在公轉,他們的知識多數來源於科普書籍或家庭教育,但這種先前知識中幾乎不存在提供科學證據證明地球公轉,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轉的特徵(我從一些科普書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軌道、方向、週期等等)知識資訊,既然學生多數已經知道該問題的結論了。因此重點也就放在尋找科學證據上證明上,體驗科學家探索的歷程。
在處理模擬實驗這個環節時,我首先讓學生討論了第一副圖中在不同位置觀察星星會有哪些不同?在充分討論的前提下,讓學生透過看書嘗試說說這個模擬實驗該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老師在這裡可以設定問題引導:如用什麼代替星星比較合適?模擬地球公轉時怎麼站位?為什麼要被對著太陽?觀察幾次比較合適等等,更要提示學生及時做好記錄。這個環節裡面,我覺得實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兩顆星星的位置間距多少比較合理?離地球公轉軌道的距離多少?這直接影響到學生觀察到的星星之間形成的偏差,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距離太遠的話,學生觀察到的資料都是自己估計出來的,誤差比較大。當然實驗後,學生都能觀察到星星之間的視差,並且隨著星星距離我們位置的不同,視差也發生變化。
只是我自己還有些疑問:恆星週年視差的現象是所有星星都會產生的嗎?我們對多數恆星自身的執行情況並不知情,有學生問如果有些恆星的執行情況和地球公轉軌道和速度差不多,還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嗎?當然這種建立模型構建事實的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能夠從這個實驗中學到這種如何運用這種方法,就是在運用這個方法解釋天體執行現象時,不知道對學生本身知識認知情況是否有一個先行了解。這樣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地球在公轉這樣一個事實嗎?並且恆星的週年視差對多數老師來說也應該是一個新概念,書本確解釋的如此簡單。既然按照我們的實驗方法,能夠輕易地看到恆星的週年視差,那麼科學家(如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說這個觀點時,怎麼就不能證明地球在公轉呢?
最後這個解釋晝夜交替的過程是順利的,在介紹完科學家發現恆星週年視差的過程後,學生對於人類認識地球公轉的過程有了更多更豐富的瞭解,只是不知道這樣一個模擬實驗在學生掌握尋找地球公轉的證據中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
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4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透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鑑於教材中的影象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透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象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藉學生們的空間想象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反思5
“地球的公轉”是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又一個難點,教材對於知識的要求並不高,學生只要記住“二分二至示意圖”和“地球上的五帶”兩幅圖,應對作業和考試倒沒有太大的問題。多年來自己也沒有深究過地球公轉為什麼會引起四季交替,記不清是哪一輪的教學了,有一次學生問到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深思。
我用了很長時間,手持地球儀不停的模擬地球的公轉,一會拿著地球儀繞著自己轉,一會單獨轉動地球儀,在不停的轉動中,突然發現了其中的玄機。在我不停的原地轉動地球儀底座時,我注意到與我視線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動”,使我聯想到了“地球公轉過程中陽光直射點在赤道兩側來回移動”,這也同時激發了我的靈感,產生了用地球儀演示四季交替的念頭。教材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其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地球公轉的這一特徵非常重要,而這也正是導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學中,我首先模擬一種假設情況,即“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豎直的”,當我手持被我“撥正”的地球儀圍繞學生轉了一圈後,學生大都得出了“陽光照射情況不變”的結論,即地球上任意地點在地球執行至任何位置時都是同樣的陽光照射情況,也就不會有季節的變化。
當我手持“傾斜”的地球儀並且始終保持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再次圍繞學生走動時,我特意讓學生注意觀察前後左右四個位置的情況,大家發現其中有兩個位置只能看到北極或南極,另外兩個位置則同時可以看到兩極。用同學們代表太陽,地球儀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則相當於地球被太陽“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學們發現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陽光照的情況果然在發生著變化,對於北半球來說,有時接受的太陽光照多,有時接受的少,並且太陽高度也在隨之變化,這也必然導致地表熱量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也就出現了四季的更替。
兩種情況的不同點在於地軸是否傾斜,在相互對照之下,學生就可得出“地軸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