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通用6篇)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通用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1

  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蘊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匯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透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2

  這是我小學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課文。那時沒有見過鋼琴,卻感受到了琴聲的優美,沒有見過大海,卻聽到了洶湧的濤聲。這,都來自於這篇動人的《月光曲》。希望這節課,也能讓學生有如我一樣的體驗。

  情境引入。

  音樂也會說話,它又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首先播放這首《月光奏鳴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圖,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朗讀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倆的談話,是一個很好的朗讀素材。我採用分角色的形式讓同桌兩位同學朗讀,然後再指名一男一女兩位同學讀。又不失時機地問道:“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說,我感受到他們很窮,妹妹又非常喜愛音樂,可她很體諒哥哥。“他們的對話該用什麼語氣讀呢?”透過老師語氣、語速上的指導,學生們的朗讀越來越充滿感情,這是說明他們已經走入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倆——不,是所有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我採用了欣賞朗讀的方法。配著美妙的`《月光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指名讀。在讀中他們也體會出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接著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濤的畫面讓學生跟著讀。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感染下,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讓人心絃震顫的節奏美感。這就是我當年的感受,以至於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3

  今天,我執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課時。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窮兄妹想象到的圖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用多種方法讓同學們反覆的讀,讓學生體會到運用聯想的寫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經變得更加優美,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結合起來,使學生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弄清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採用的是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們透過多種方式的讀來體會文章描寫的意境,學習聯想的描寫方法。在今天的隨文練筆中,我安排的是讓同學們聽一首名為《天空之城》的鋼琴曲,讓同學們聽著動聽的旋律寫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體備課時,我曾和其他老師討論過這個題目的設定,因為這個寬泛的命題也許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所以在上課時,我給學生設定了幾句開頭,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分享作品時,個別同學寫的不錯,有的能就某一處景色進行細緻的聯想,有的能由聯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學的寫作達不到理想水平,還需在以後的課程中加強對於寫作的訓練。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4

  《月光曲》一課是一篇難度較大,感情很難體會的一篇文章。課文裡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沒有直接描寫出來,而是透過盲姑娘和皮匠的聯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義。要讓學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難點。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重點是滲透一個美字。教學中力求做到講究趣味性,在樂中求美,激發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賞中求美,啟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體現出來。

  反覆推敲品味語言美,正確朗讀表達聲韻美。拓展深入,敢於創造美。使課堂教學能從不同角度表現“教學活動的美”“教學內容的美”“教學方式的美”真正讓教學成為一種藝術,透過教學喚起他們的美感,使學生能從語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會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學這一篇課時,要注意創設情景氛圍,激發情感,可讓學生先聽月光曲的片段,讓學生談感受。

  直奔課文重點,體會樂曲意境,讓學生聽音樂後勾畫描寫皮鞋匠聽音樂聯想的文字,反覆朗讀,反覆體會,放多媒體月光下平靜的海面,波光鱗鱗的海面,波濤澎湃的大海讓學生體會這僅僅是景色的變化嗎?

  兄妹倆為什麼如此心潮澎湃?貝多芬此時為什麼能創作出月光曲呢?讓學生明白作曲根源與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情分不開。在這裡盲姑娘如此懂音樂,他們能產生共同的感覺是找到了知音。貝多芬觸景生情創作了《月光曲》。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5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迷糊的,難以描摹的一面。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對這種心理現象的概括。這種心裡現象,當出現在作者的寫作中時,“言”往往不能盡“意”,留下“心折半始”的遺憾,作者往往無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認為尚可的詞句將這種“意象”加以外化而凝固。當讀者在閱讀作品進行由“言”到“意”的轉換時,必須依靠自己的生活和體驗,設身處地去還原去補充。這樣一來,往往會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如我在教《月光曲》第二段中,學生對“幽靜”一詞的理解就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幽靜”在詞典中解釋為“幽雅寂靜何為‘幽雅寂靜”?學生讀了這個解釋對“幽靜”一詞的內涵還是不甚了了。教學中,我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幽靜一詞,收到了的效果。首先,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第二節文字,畫出“萊因河邊”,“小鎮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詞語,同時結合平時的生活體驗想像:偏僻的小鎮,寧靜的夜晚,無人的小路,這是怎樣的一種環境?而後,透過朗讀體會,切己體察,學生明白了這樣的環境可以用“幽靜”來形容?學生說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園;鄉村,遠離村莊的河邊;人跡罕至的森山老林;常年不見陽光的山谷中,等等。這時,學生不僅理解了“幽靜”,而且將詞的內涵轉換成圖示儲存起來,為今後的閱讀和表達做了準備。

  有關《月光曲》的教學反思500字6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並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節,我抓住了“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覆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但是隨便說說罷了。”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在帶著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極少的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可能我引導的不夠,激情不夠,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後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