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精選9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精選9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1

  本課以“吃西瓜”的有趣情景為主線,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後請學生嘗試列算式(學生具有加減法算式的經驗),重點探索“2/8+3/8=”怎麼算。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如圓片、正方形紙、長方形紙)驗證2/8+3/8為什麼等於5/8,並用語言解釋自己的驗證過程,這一環節既具有挑戰性、有很有吸引力,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同分母分數加法運算理解的活動,為後面同分母分數減法運算打下基礎。

  在第二個問題解決完之後,我讓學生透過觀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式,獨立思考總結出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大部分學生透過啟發很快就總結出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分母不變,分子加(減)。

  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在總結“1”減去一個分數計算時要注意什麼?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在彙報時舉手的同學少,我以為他們不會,走過去一問,有的缺乏自信不敢舉手發言,而我沒有調動學生的勇氣。有的同學會算不會說,這點說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我從中體會到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描述、敘述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把自己的思路過程用語言描述。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2

  本課以“吃西瓜”的有趣情境為主線 ,學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是在學生認識分數和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透過有趣的情境和直觀的圖形,揭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律,最終達到擺脫對直觀圖形的依賴,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功。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其中探索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是學習的難點。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

  在教學中學生首先拿出圓形紙,先獨立探索然後同桌互相討論,尋求答案。然後教師課件演示,這時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仔細觀察課件演示過程。最後老師耐心的引導學生說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並進一步讓學生解釋算理。被減數是“1”的減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教學時透過引導學生理解“1”表示的意義後,就能夠很順利地進行運算了。

  在本課的教學中使我感受到只有結合教學的實際,靈活地把握教材,充分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這樣才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3

  在課前準備環節,我以老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化解緊張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並以與學生做永遠的好朋友為條件,向學生提出本節課的學習要求:每個人要一心一意地學習,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勇敢大方地舉手發言。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採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入學習狀態。在匯入新知之前,老師用老朋友見面後敘舊的方式帶領學生複習舊知;再以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出本課的主題:探索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探究分數加法的運算方法時,放手放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塗一塗、說一說的操作活動探究算理。在此環節,我處理得很不好,主要表現在:

  (1) 我在向學生陳述活動要求時,沒考慮到學生普遍不善於認真傾聽的現狀,只說了一遍,就讓學生開始操作。操作活動費時較多,效果很不好。有的同學竟然像在美術課上畫畫一樣,塗色時塗得很詳細,儘管我及時調控,但或許是他們年齡較小的緣故,根本不聽使喚,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我把活動要求打在課件上,先讓學生集體齊讀操作要求,明白意圖後再動手可能效果會好得多。

  (2) 我自己對本課的準備還是不充分。本來預設讓學生用手頭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紙片代替西瓜,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圖片進行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運算規律。但由於一時緊張,又怕那樣做會很費時間而影響整節課的程序。於是我臨時調整教學方案,要求學生統一用老師發給他們的正方形紙動手操作。這樣就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了固定活動要求的限制,反而不利於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訓練。再者,本來是讓他們把正方形紙折一折平均分成八分,再用彩筆把摺痕畫出來,結果我把這一點給忘了。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活動的質量。儘管一些基礎好的同學也順利地完成了操作探究任務,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就只是瞎玩了一會兒,沒達到預想的學習目的。

  (3) 在交流活動結果時,由於動手操作環節費時較多,我一時著急,就只找了一位同學上前說探究結果。其實在巡視時,我還發現了其他幾種比較好的折法,卻苦於時間有限,最終沒讓他們展示出來。如果此時能多展示幾種,不但可以讓那些同學體會到學習探究的樂趣,還能調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在交流活動結果時,由於動手操作環節費時較多,我一時著急,就只找了一位同學上前說探究結果。其實在巡視時,我還發現了其他幾種比較好的折法,卻苦於時間有限,最終沒讓他們展示出來。如果此時能多展示幾種,不但可以讓那些同學體會到學習探究的樂趣,還能調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同分母分數減法時,本來是想讓學生再次經歷比一比、撕一撕的操作活動。但在探究加法算理環節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我就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利用知識的正遷移獨立完成,雖然時間顯得有點倉促,但從學生反應來看效果還不錯。

  課堂小結環節由於已經臨近下課,處理得有點粗糙。應該多找幾個同學談自己的收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再次讓他們在回顧交流中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昇華記憶。在下課前再次讓全班同學口述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可能比較穩妥一些。

  鑑於以上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遇到疑難問題一定要多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自己也要不斷地學習,經常反思教學得失,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4

  本課以“大熊和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為主線,用直觀圖形來揭示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法的運算規律,最終達到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使學生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功。本課教學時,學生做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稍有困難,透過理解“1”表示的意義後,就能夠很順利地進行運算了。在交流本節課的收穫和疑問時,學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時,分數怎樣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呢?”,這說明本節課已經激發學生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生才會自主地探索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感到只有結合教學的實際,靈活地把握教材,找準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充分放手,才能讓課堂成為放飛學生思維的舞臺。

  在教學一開始,課件出示情景圖和教學“解決問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分組討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思考、表達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5

  本節課所教的“吃西瓜”,事實上就是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不算複雜,教學時讓學生藉助圖形,自我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兩次塗色部分一共是長方形的幾分之幾?列式:3/8+2/8=?,交流想法時,有的學生直接數塗色板塊得到這張紙的5/8;也有的學生說3/8裡有3個1/8,2/8裡有2個1/8,合起來就有5個1/8,也就是5/8;還有的學生說直接把分子3和2相加得5,分母不變,得到5/8。不難看出,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時,只要分母不變,分子相加就行了。然後再讓學生自主探索3/8-2/8的計算過程,有了前面同分母加法的基礎,學生很容易得到同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在1-5/8時,學生有困難,我採用兵教兵的方式突破難點,並讓學生說出為什麼。鞏固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的1-2題,由於3-4題和第1題類似,所以我將這兩題作為課堂作業,另外補充了兩題:一道選擇題,主要是針對作業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學生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的掌握;另一道遊戲練習有利於讓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概括,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從教學效果看,整個教學環節還算流暢,學生的表現的都不錯。但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遊戲這部分教學時,如果在讓學生寫算式前,先讓學生好好觀察分數的特點之後再去寫的話,可能學生就會寫得更快更好了。還有在課堂教學中我自己沒能面向全體,有部分學生沒有得到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在教學細節的處理上再好好研究。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6

  本課在新授課之前先練習了幾道題。舊知一般是新知的生長點,透過敘述分數的意義和看圖比較分數的大小等練習,可以以舊知引新知。 再透過動畫故事作為切入點,創設親切、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本課以“豬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為主線,用直觀圖形來揭示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法的運算規律,最終達到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使學生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和成功。本課教學時,學生做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稍有困難,透過理解“1”表示的意義後,就能夠很順利地進行運算了。

  在交流本節課的收穫和疑問時,學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時,這樣的分數怎樣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呢?”,這說明本節課已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生才會自主地探索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感到只有結合教學的實際,靈活地把握教材,才能讓課堂成為放飛學生思維的舞臺。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7

  本節課以“吃西瓜”這個有趣的教學情景為主線,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這是在學生認識分數及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首先,學生要明確:

  (1)“小熊吃了這個西瓜的23,大熊吃了這個西瓜的”是什麼意思?

  (2)小熊吃的多還是大熊吃的多?這就是必須具備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和簡單分數比大小的基礎知識。

  其次根據教學情景,要求學生提出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2)大熊比小熊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3)這個西瓜還剩下幾分之幾?

  在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首先要求學生拿出圓形卡片,與同桌相互討論,尋求答案。然後我再利用課件展示,這時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仔細觀察演示過程。最後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並解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從而揭示它的運算規律,最終擺脫對圖形的依賴,使學生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被減數是“1”的減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學生透過對單位“1”的認識,就能很順利地將“1”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而言,學生掌握比較順利。從課堂效果上看,課堂氣氛活躍。然而在本節課的處理中,有學生用紙片平均分成了16份,塗出其中的4份242表示,我雖肯定了他的做法,但並沒有抓住機會向學生展示為什麼“?”

  錯失了讓學生對分數的進一步的認識的機會。另外設計的題型中“???”

  只強調了寫法,並沒有單獨地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等於0,讓學生加深印象。 鑑於以上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自己要不斷地學習,經常反思教學得失,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8

  《吃西瓜》是北師大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內容,在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已經認識分數及意義,並能比較分數大小。教學中以“小熊吃西瓜”情境將本節課教學內容貫穿起來,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但是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第一次接觸分數計算,在得數方面容易掌握,但是理解算理和抽象出演算法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學中在探索的結果時,先猜一猜得數後動手操作驗證,再展示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計算過程,並由此抽象出同分母分數相加規律。

  然而在動手操作這一過程,由於擔心時間不夠,只讓兩個學生來展示驗算方法,其實,當我巡視的時候就發現學生有多種驗證方法,加之三年級學生愛表現的年齡特點,若能夠多讓幾位學生上臺展示,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的樂趣,享受承購的喜悅,也能夠帶動全部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驗證活動,我只提供了2種圖形,要是能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驗證,學生會更有興趣,對其思維的發展也有幫助。

  教學中有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學生按照要求提出了諸多數學問題,這一過程,我將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重點板書到黑板上,鼓勵學生解決。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氣氛。

  總觀整堂課,教學目標能夠落實到位,學生能夠理解算理並正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然而教師仍存在很多不足,需繼續努力,再接再厲。

  (1)在評價學生語言方面,雖然本節課的評價性語言較多,但仍較多的停留在“很好”“非常棒”等字眼上,評價性語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教師個人教態需要多加練習,同時上課的激情不夠,有待加強,如此才能更加投入到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探索知識。

  面對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我要以更加積極、認真的心態投入到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聽名師的課堂,不斷學習,經常反思,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在學習中進步,於反思中成長

  三年級數學下冊吃西瓜教學反思9

  布魯納說過:“學習者不應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知識只有透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才能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給學生創造能夠主動參與探索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多動眼,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新知。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想法:

  一、要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透過畫、圖、剪、拼等活動,體會是“數形結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學習方法

  本節課我有以下兩個嘗試:

  (一)充分有效的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大膽的去想、去說、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的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概括的能力。

  (二)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活動,透過觀察、分析、比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感受數學的嚴謹性。比如:在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中,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要讓學生區別分母不相同的分數不能這樣計算,這樣比較區別,避免混淆。可能是屬於概念教學,學生獲得概念一般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兩種方法。

  三、教學感受

  1.放飛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思維是不斷跳躍的浪花,那點點滴滴的浪花在思維的碰撞中會激起洶湧澎湃的浪潮……學生的思維永遠是超越我們的,我很震撼學生的高超思維。比如:在解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8塊, 爸爸吃了2塊,女兒吃了3塊。 兩人共吃了這個月餅的幾分之幾?”楊軍樂同學是這樣想的:因為他們倆一共吃了5塊月餅,所以他們一共吃了整個月餅的八分之五。這種想法是根據分數意義的初步認識基礎上得到的,這種思路很好;接著又有一位同學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得到了同樣的結果。第一種方法是我沒預設到的,於是我也就順勢根據學生的思路調整了教學思路,讓學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思維歷程,這樣的教學有放有收,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奠基石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感觸很大,那就是在教學中老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結合課堂教學機智,根據課堂中動態生成性的非預設的教學現象,隨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自然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是有效的,也是具有開發性的。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才能得到深入的發展而超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