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起始階段的數學學習如果離開了學習的生活,更是寸步難行。剛入學兒童的生活是彩色的,遊戲、童話、動物、故事……不一定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也至少佔有很大的比例。

  在認數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向學生展示數概念的現實來源和實際應用,創設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以幫助學生把握數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教學“數一數”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主題圖,歡快、溫馨、富有童趣的畫面帶給學生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更是對多彩的小學生活的熱烈嚮往。由於學生一般都有幼兒園裡的學習基礎,他們會興致盎然地去數:1個滑梯、2個鞦韆、3個木馬、4架飛機……無一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數學就是這樣的無處不在;數完了,學生之間就要互相說一說圖上有些什麼,於是,數成為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為如果沒有數,想說清圖中有些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學“10的認識”時,同樣引導學生觀察少數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題,數一數,發現有10位小朋友,從而引出“10”這個數。還有像“0的認識”,不僅藉助小白兔拔蘿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0表示沒有”,藉助米尺體會0還可以表示“從這裡開始”,等等。對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數學幫助很大,學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為陌生而產生的恐懼感。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2

  在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佔有較強的優勢,模仿能力強。學生會有固定的語言模式,所以在這過程中幾乎都是學生在說。但忽略了一年級的學生的發展水平,他們在同一時間無法正確的說出地點、數量及物體,所以在觀察完物體後沒能準確的說出所看到的,也就是教師所想要的答案。

  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塊掌握得不錯,但容易受他人影響。學生能夠提出“一共有多少”“什麼比什麼多多少(少多少)”並能列出算式,但一旦第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後面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一樣的模板。這跟對學生的表揚有關,有些時候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沒有及時給予鼓勵性語言,導致學生產生挫敗感,而一旦哪個學生回答正確,學生則相爭模仿。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幾個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注重學生的意識教育。數學練習課和複習課很容易讓學生進行簡單重複的計算練習,讓學生感到枯燥而乏味,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造成學生對數學厭倦感,從而不喜歡數學。鑑於此原因,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備用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覆的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3

  在《小明的一天》這一課中,我就發現學生在“幾時、幾時半”的練習中用7:00、7:30來表示鐘錶上的時間,我試著讓個別學生看“快幾時、幾時剛過”的鐘面,他們都用諸如9:55、3:05等形式來表示。確實,“快幾時、幾時剛過”這類時間我們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很準確的表示,很少用快10時、3時剛過來表示。因此,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在《小芳的上午》教學設計中儘可能的利用上節課學習的幾時和幾時半來學習本節課內容。透過四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區分幾時和幾時剛過、快幾時,從而掌握本節課重點:

  (1)評一評:學生說幾時、幾時半,教師在鐘面模型上撥出相應的時間,請學生當裁判說說老師撥的對不對。

  (2)議一議:當學生說出一個幾時時,教師故意將它撥成快幾時,請學生判斷老師撥的對不對,學生的意見不一致,展開了議論,在交流、討論中初步知道幾時和快幾時的區別。

  (3)辨一辨:教師撥出一些幾時和快幾時的時間,請學生進行辨認。學生在多次辨別中,能明確區分幾時和快幾時。

  (4)撥一撥:老師說時間,同學在鐘面上撥出時間,然後請同桌之間互相指正。

  實踐證明,這種設計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時吸收新知,本堂課的不足在於:

  (1)將重點放在鐘面的認識上,而忽視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的知識講解上;

  (2)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全體學生,在撥一撥的環節中還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能及時糾正錯誤。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4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由於減法的意義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如何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變為學生能夠體會的事物呢?我是這樣設想的,從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可以理解的“小貓吃魚”具體情境出發,自己列式計算,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其次,透過數學計算等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透過(套圈)練習體會加法與減法意義的聯絡。

  成功之處:

  1、用小貓吃魚的故事串的形式,讓學生從故事中發現數學問題,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具體的故事情境和畫面中理解減法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當“把最後的一條魚也吃了,現在盤子裡一條魚也沒有了,一條魚也沒有用0表示”,在一個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學生理解了0的含義。

  2、五個活動的設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注意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對圖意和算式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計算減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不足之處:

  備課要兼顧學生和教材。既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要隨意拔高。同時要照顧全體,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鍊和提高。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5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樑,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透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係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係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透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透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後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採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於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檢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麼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後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檢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6

  《前後》是位置與順序中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前後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前後。

  課後透過學生的反饋,瞭解到學生們學會了本節教學內容,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認識並理解了前後的位置關係,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確定前後,初步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同時,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匯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這一現實情況,讓學生透過觀察說出教室的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同時同桌合作說出你的前面、後面是誰?你們組最前面和最後面是誰,讓學生從現實的情境的活動中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前後奠定基礎。

  在理解前後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透過看掛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大膽想象,積極發言,培養他們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意識。在這一環節中還透過賽車遊戲,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後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正確確定前後,進一步加深對前後的理解。

  在體驗相對時,確定前後這一環節中,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把觀察、操作同口頭表達相結合,掌握以什麼標準來確定前後,讓學生充分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勤於動腦的習慣。

  最後在遊戲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展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聽口令擺物體(由慢到快)的簡單遊戲,使學生充分感知前後,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7

  一、課堂教學

  要做到精講多練。羅嗦冗長的教學節奏,學生學得沒勁,教師教起來也累,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備課,合理安排好每一個授課環節是最重要的。數學課在於多練,課講完了,不透過練習的驗證怎麼知道學生學得好不好呢?因此要合理利用書上和練習冊上的題型,並要做個有心人,將數學中錯得多的題目收集起來,考試時作為一種複習資源。

  二、習慣培養

  一年級最重要的習慣之一是寫好字。我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字寫得都不太認真,1~9幾個最基本的數字,也沒有幾個學生肯用心去寫。寫字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浮躁、馬虎、表現在每天的作業上,所以要提高成績首先要寫好字。

  三、成績提高

  最重要的是後進生的轉化上。兩個班的後進生分為以下幾種:

  1、單親家庭無人管

  2、全部交給爺爺奶奶等老人照顧

  3、父母是做小生意的,無暇顧及

  4、自身智商較低。

  對於前三種能拔上來的學生,我們盡能力幫助他,學生成績好與不好與父母也有很大的關係。有人輔導的學生和無人管的學生成績肯定不一樣,所以就要發動無人管的孩子家長管起來。有時候,我會特別生氣,有些家長只是在作業本上瀟灑的簽上大名,根本不管孩子寫得對與不對,計算題錯一老堆他也簽字。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會跟他家長電話聯絡,提醒他要注意。我認為只有向學生家長重視起來了,孩子才會重視,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輔導下,後進生成績才會提高。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8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認識100以內的數,數數、讀數、寫數都是在為《誰的紅果多》這一課打基礎。本節課主要是進一步體會數位的意義,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發展數感。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抓住以上目標,希望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確的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透過學習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觀察、比較、思維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一年級上冊我們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並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只是初步認識,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仍較為困難。因此,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再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學生很會總結,得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例如:透過小猴和小熊拿的兩串紅果直觀的比較得出誰大誰小;還有透過比十位上的數得出數的大小;透過數數的順序比較出數的大小。又透過100和99比較得出數位多的數的就大,數位少的數就小。

  我把新授課變成活動課,大大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樂趣,但一年級的孩子自控能力還很弱,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讓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整節課看似氣氛活躍,卻也存在著一部分學生渾水摸魚,對學習內容仍模模糊糊。課堂的把握我還需要努力,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多總結經驗,使自己不斷提高。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9

  一年級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子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說說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說:“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說:“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0

  1、本節課是我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重組教材裡面例題和習題的順序設計而成的,目的在於創設出一連串生動有趣的情境,並運用多媒體介入,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的前後位置關係,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深化了所學的知識,從而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種實際情景,既有感性認識的一面,又有理性認識的一面,極好地鍛鍊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本節課的知識,讓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學生描述,猜猜我是誰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練,並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3、在課堂中發現了幾個問題:1.說的效果不好,往往有同學在回答時,別的小朋友認為自己會了,就搶答或是不理睬,以至課堂中教亂,而且回答沒有起到最大的作用。同時聽的效果也不好。以後在教學中我會重視學生說和聽的能力,比如老師和學生在說完之後,讓其他的小朋友來重複,其次,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聲音一定要響亮,說話要完整。

  4、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原有的經驗不多,差別有些大,少數學生在活動中沒有自己的主見,需要老師的時刻提醒,幫助。在課堂上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難免有時會注意不到,因此在課後還要多花時間在學困生身上。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1

  每節數學課教給學生知識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在每一道數學題面前找到自信,找到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法才是根本。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將枯燥,難懂的計算用遊戲或是比賽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方式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用多種計算方法,如湊十法,豎式法,記大數的方法等等,不僅僅侷限於某一種方法,只要學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種方法就要給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從學生的作業或課堂表現中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一個甜甜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愛撫,一句簡單的語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這些發自內心的賞識,都會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氣,找到“我能行”的感覺,更有利於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與讚賞,就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興趣學習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人都喜歡錶揚,孩子更喜歡,智障兒也不例外。他們需要更多的表揚與肯定。所以在課堂老師要懂得賞識學生,同時學生也要會賞識自己,樹立自信心。

  但表揚與肯定也是要有一個限度的,不是說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也不管他們做的對不對就一味的表揚與肯定,這樣反而會事與願違,讓學生對知識點模糊,不明確。

  適時地表揚與肯定對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這個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使我的教學的到更大的提高與進步。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2

  第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第二,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學以致用。

  第三,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髮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第三,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髮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3

  教學成功之處

  1、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加倍”和“一半”,只是沒對它做過規範的數學定義。黃老師用有效的情景引入,很好地詮釋了“加倍”和“一半”的意思,給了學生強烈的直觀感受,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備課時抓住了教學的重難點,設計的練習針對性強。教學層次清晰、遞進,講解到位。

  3、對教材呈現的教學內容黃老師在處理時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不是純粹地用教材,而是根據教學過程的遞進,有選擇的運用、提煉。

  4、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注重了和學生的交流、互動,採用適當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5、雖然只聽了這一節課,但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黃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學不足之處

  1、練習前要講清練習要求,反饋時的形式太單一,一問一答的對話有點枯燥乏味。

  2、板書的設計要合理,書寫要規範。

  改進教學的建議

  1、教學中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黃老師在教學時可以讓自己的肢體語言再豐富一點,表情更活潑一點,語言再生動一點,這樣可以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師生互動更和諧、更有效。

  2、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知識點的及時歸納小結,幫助學生梳理重點,這樣進行的針對性練習會更有效。

  3、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根據教學內容儘量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加倍”和“一半”的意思。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4

  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筆者認為應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並把這份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

  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裡,學生已基本上能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讀數,數的順序和大小,因此確定這節課重點輔導直觀地瞭解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建構新知識起著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

  我校學生中午由路隊長帶領下排隊回家,每天放學,班主任老師領著他們排隊出校門,穿過馬路,這是多麼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小學一年級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透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節課特別注重使學生透過操作(擺小棒)進行學習活動,促進獨立思考以及在小組中的合作與交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不足之處: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平時我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後。學了20以內數的順序後,讓學生翻翻書,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體驗一下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來確定大概還要翻多厚,增快翻書的速度。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5

  學生已經學習了6和7的分與和,在6和7的基礎上再學習8和9的分與和對於孩子們來說已經不再困難。整個課堂我主要安排了一下三部分:

  1、引出8、9的分與合。

  在教學8、9的分與合的過程中,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把8個方塊進行操作。首先由老師向右移動一個,根據操作讓學生說說8可以分與幾和幾?還可以想到些什麼?透過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分別從分與合兩個角度進行表達,並能透過一個分成推想出另一個分成。

  第二次操作活動是把9個圓片來分一分進一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

  2、掌握8、9的分與合。

  在引出8、9的分與合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讀一讀,然後根據教師的操作一起說一說,接著教師可以僅留下一些關鍵數字進行背一背,最後讓學生獨立背一背。

  3、遊戲——深入理解8、9的分與合。

  在操作與記憶的基礎上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首先出示點子圖,選擇兩張,使圖上的點子數合起來是8(9),並讓學生去讀一讀。然後讓學生進行對口令遊戲,並說一說幾和幾合起來是8(9)。

  應該來說,本節課讓學生有條理地表述是重點,也是難點。我把8和9的分與合放在一起讓孩子們找規律的時候,很多孩子能很快說出規律,但是在真正應用的時候總是摸不清頭腦,丟三落四寫不全。今後應重點鍛鍊孩子利用規律來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