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1

  聽了講座之後,我選取了我開展過的中班語言活動《小烏龜看爺爺》來圍繞講座主題進行闡述,說說我個人的想法。

  這個活動是圍繞“小烏龜看爺爺”的童話故事展開的,故事非常簡短,但是內容有趣生動。講述的是小烏龜想去看爺爺,準備了一顆蘋果樹苗想送給爺爺,等到了爺爺家,蘋果樹都長出蘋果了。

  先說說我在組織活動中自認為比較好的做法:

  1.我在組織這個活動時候,結合了幼兒的實際經驗,以近期的中秋節為匯入點,“請小朋友想想在這個節日裡,你會送什麼禮物給誰?”從而激發了幼兒融入活動的興趣,從而也有效整合了近期的節日特徵,使得匯入並不突兀也有特色。

  2.在引導幼兒理解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我先出示掛圖,有意識地“留白”,讓幼兒自己觀察,激發他們的遐想,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中碰撞出新的故事內容,從而充實這個故事,讓這個故事更加地生動、豐富和完整。

  再來說說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1.把握文學作品的重點。

  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於透過觀察,發現果樹的變化,從而感知小烏龜行動緩慢的特徵。其實不是的,我忽略了這個故事的短小。由於這個故事很短,但是其中的語言非常地具有排比性的,很有特點。我卻還擅做主張地嫌它短,幫它擴充了下,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

  因此,在重新思考了之後,我認為這個活動的重點在透過觀察發現果樹的變化,嘗試運用故事中的語言進行講述。而難點就在於能夠結合故事中的語言特點,展開想象,創編故事內容。只有把握住了文學活動的重點,才能正確引導幼兒參與文學活動,感受文學活動的真正意義。

  2.採用多媒體演繹展現文學作品。

  在活動的準備上,我採用了掛圖和自己講述的方式將幼兒引導這個童話故事,但是往往忽略了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可以結合圖片和聲音,讓兩者融合在一起,讓幼兒更加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

  因此,我在活動前可以準備一個課件,將故事的圖片融合在一起,可以逐幅出示,也可以完整出示。這樣在引導孩子們在開始觀察時,透過逐幅出示,自己想象蘋果樹的變化,之後再透過完整出示,引導孩子們完整大膽地講述,

  3.拓展幼兒文學素養。

  在活動的環節上,由於我之前將活動的重點把握錯了,因此我在開展活動時重點將幼兒的觀察點投放在了果樹變化上,然後讓孩子們多次嘗試用故事中的語言來完整講述果樹的變化,然而就導致我沒有抓住語言活動的發展方向,沒有在幼兒原有的文學素養在再進行提升,忽略了幼兒在語言表達和詞彙運用上的需求。

  因此,我應該在活動中多讓孩子們觀察,但是不僅僅只觀察講述果樹的變化,而是邊觀察邊引導孩子們自己去講述,並透過孩子們的講述來豐富孩子們的'詞彙,逐步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這才是一個語言活動,一個文學活動的重點。

  透過反思這個活動,我重新認識了文學活動的另一個面,從而也感受到了如果能開展有效的文學活動,那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有趣的故事,還有一個個豐富多彩的詞彙和一種種生動美好的文學想象力。也只有開展好了任何一個文學活動,今後對孩子們在遊戲中、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的交往語言也有著更快的發展。

中班語言《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2

  第五週中有一個語言活動是故事《小烏龜看爺爺》,剛拿到這個故事,覺得這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語言簡而易懂。對於我們中班孩子應是很容易理解的,最重要的是看上課人怎麼將簡短的故事裡的內涵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它傳授給幼兒,這還得看老師的提問是否到位,是否作了正確的指導。時間又很湊巧,正好是幼兒園在開展孝敬周活動,我想這個故事正好是傳達另一種意境,那就是小烏龜為了去看爺爺不懈努力,堅持到底,將蘋果樹送到爺爺家。

  在活動過程的設計時,我對《小烏龜看爺爺》這一語言活動進行了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我對活動中的問題的設定是精心設計,先考慮提問是否能讓幼兒回答到點子上,是否為下一個提問作了鋪墊,經過精心的設計,終於將它完成了。為了讓幼兒對故事更感興趣,我們還製作了掛圖,更有立體感,還很有靈活性。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很多的不足之處。 我以出示小烏龜引題,引起幼兒的興趣。這時幼兒的反應很強烈,都很熱情地向小烏龜打招呼,於是我說“小烏龜想爺爺了,他想去看看爺爺,他給爺爺準備了一棵蘋果樹,你們知道一路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小朋友們都舉起了小手,告訴了我他們各種各樣的假想,琪琪可能聽過這故事,直接把發生的事說了出來,也有幼兒猜路上遇到了怪物。在幼兒的回答中發現我班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一個人說了什麼,後面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想像力不夠豐富。之後,我引出故事,我再次提問幼兒,“在故事中你聽到了什麼?”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幼兒的思維就廣了,把聽到的內容都講了出來。這一問題的問得太廣,幼兒的回答已經很豐富了,反而顯得下一個問題有點多餘,下一問題是“小烏龜給爺爺帶去了什麼?這是一棵什麼樹?”這個問題是引出小烏龜很尊敬老人,在我的一些提示下,有幼兒很快就把小烏龜尊敬老人的特點說了出來。

  於是,我以掛圖的方式再講述一遍故事,我邊講故事邊把各個環節的圖片進行拈貼,以讓幼兒能更清晰故事的內容。故事講完便提問“小烏龜在去看爺爺的路上,這棵樹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小朋友們看著掛圖,用完整的語句將它們一一講述。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深入提問“開花,結果到成熟分別在什麼季節”,以此引出小烏龜行動的緩慢。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做一個小結,“小烏龜給爺爺送禮物,還花了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小烏龜是怎麼樣的?”尊重老人幼兒能講出,但是有耐心似乎就有點困難。這要平時詞語積累豐富的幼兒才能答上。最後結題以延伸活動讓幼兒也要向小烏龜學習,回家後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送送禮物。

  在這堂課中,我的收穫也不少,首先從故事的講述上來談一談。這課上下來後我發現故事的講述很重要,形象地講述故事直接影響了幼兒對問題的回答,比如小烏龜行動的緩慢可以在老師講述故事時的語氣和語速將之深動地表現,不用老師更多的話語就能讓幼兒知道小烏龜行動緩慢的這一特點。故事中的語言也可以用身體姿態來表現,這樣不緊使故事更加生動,也讓幼兒對語言課更感興趣。所以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語態,體態都能把故事的內容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從提問上來說一說,我覺得我在提問過程中問題的提出還不夠確切,或者同一問題被我問到後來就跑題了,這樣就很容易誤導幼兒,引不到正題上。還有在提問的過程中上一問題和下一問題承接要自然有序,不能硬轉彎,否則就會脫節的現象。

  所以問題的設計很重要,直接影響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對這一環節我還得更細細地把持好。最後從對幼兒答案的點評上來說一說,單一的點評好或不好是行不通的,這樣就沒有對幼兒的答案給予明確的肯定,只是說他好,他也不知道他好在哪,說他不好,他也不知道不好在哪,所以要給一個確切的評價,形式可以豐富些,也能激起幼兒回答問題的熱情。我班有些語言理解能力弱的幼兒,對於老師的提問會回答得不搭一點邊,於是我就在想是我的提問不夠精煉,不夠明確,還是因為他沒有認真聽我的問題。

  總之,要上好一個語言活動,教師的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為教師是幼兒的直接借鑑者。所以,在以後的語言活動中我會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