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1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一個基礎平臺。透過課前預習,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為課堂上的學習和思維打好定向基礎。課前準備的越充分,在學習時就越處於主動地位,能更快的適應課文。有效的預習不僅給學習的過程增添了樂趣,上升了高度,還使學生獲得了心理滿足。
我在執教《掌聲》一課時,將原來的預習程式經行了細化。如:首先要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難讀的字標拼音,不懂的詞可以查字典或藉助工具書理解。然後熟讀課文。這一環節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還要邊讀邊想哪個自然段或句子給你不同的體會,把這樣的句子多讀幾遍,不理解的地方做個記號。由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學生對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他們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學生說出了自己心中獨特的感受,並透過最後的小練筆將此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既然有效的預習在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為什麼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呢。說幹就幹,於是我制定出預習步驟如下:
一、生字、新詞
本課生字注音、組詞。詞語表中的詞語。
二、熟讀課文
1、積累讀課文時遇到的多音字。(在讀書中積累有具體的語言環境)
2、積累課文中好的句子。(可以是優美的或有啟發性的或運用了好的修辭方法或使自己有特別感受的句子)
三、我的積累
可以是成語、詩篇、格言、歇後語、對聯等等。
把這些都體現在預習本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把要學的知識梳理了一遍,在課堂上自然有不俗的表現。公開課後,我再次進行嘗試,發現學生真的可以很快進入學習中。至少課堂上“呆若木雞”的現象不見了,“自問自答”場景也幾乎沒有了。看來是預習發揮了作用。
我知道這預習三步驟還不夠完善,但我會努力讓學生在預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得到鍛鍊,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現、創造。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2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透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透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透過以下幾個方面去突破: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伊始,學生聽磁帶範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透過默讀、自由讀、感悟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字,在閱讀中感受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教學重點。
接著,我讓學生透過對比品讀的方法,從小英先是自卑——活潑的變化,讓學生感受掌聲的作用,從而教育學生更加關愛殘疾人。
本節課,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說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說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後聯絡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透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那麼在突破難點時,我是這樣去抓的: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透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透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透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3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完美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透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我說:"同學們,應對孤獨的小英,應對憂鬱的小英,應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生自由說)你們的願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她和同學們一齊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比較閱讀後,感知小英的憂鬱,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後,我問:"是什麼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個性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好處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忙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透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4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完美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它是以英子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而重心則落在兩次“掌聲”上。我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兩次掌聲和英子性格的變化。
一、藉助朗讀,走近自卑的英子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我透過讓學生讀書生疑,讀書求解,讀書品味,努力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後,融會自己的情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
在體會掌聲前的英子時,我主要抓了三個句子。
1、因為她得過小兒麻痺症,腿腳落下了殘疾,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2、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我以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多元體會英子是個怎樣的女孩:“我剛剛好像強調了一個詞(總是,默默,早早地,最後),你能再讀一遍嗎?”,“”你能感受到英子的情緒嗎?,“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
同學們的答案很豐富,能夠從中感受到這是一個文靜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女孩,一個孤單的女孩,一個自卑(憂鬱、沉默、難過、害怕、不自信)的女孩等等。
二、讀說悟寫,聚焦兩次掌聲
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兩句直接寫掌聲的.句子,然後依次學習有關兩次掌聲的資料,感受英子在掌聲響起的前後內心的變化。
教學有關第一次掌聲的資料時,我提出問題“為什麼會響起這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呢?這掌聲代表什麼呢?”,並解讀句子“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後慢吞吞地站起來。我們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兒紅了”的。抓住“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反覆體會到小英的內心是多麼痛苦、無奈、掙扎,從而體會英子最終“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是多麼不容易啊!之後在此基礎上我做了精心引讀:所以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裡(女生之後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教室裡(男生之後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教室裡(齊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而後立刻進行了主角轉換: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英子說些什麼呢?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5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因此,如何指導學生走近人物的心理,感受英子的內心世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讀詞,讀句,落的幾種不同的讀法以及怎樣運用,指導寫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果因關係以及好處,這些方面我覺得落還是比較實的,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透過朗讀來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對比理解,走近人物內心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走近人物內心,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當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時,同學們在幹什麼呢?有的同學說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有的說在課堂積極發言,大聲地唱歌。感受到同學們的開朗活潑,再看英子的表現,學生就能走近人物內心,感受英子的憂鬱、自卑。英子上學和放學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同學們是結伴、聊著天上學,而英子總是一個人,感受她的孤獨。掌聲之前的英子和掌聲之後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這是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座重要橋樑。
上完這節課,反思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原意是為了改變直接出示詞語這一不變的模式,想有點兒新意,但由於學情估計不足,在詞語這一環節,學生屢次出錯,我屢次糾正,因此用時過多,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充分,顯得很倉促。另外,我的語言有時不夠簡潔,不夠準確,還需要錘鍊。課堂中,很多學生還是缺少主動思考及發言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維積極性及能力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6
《掌聲》一課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課文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顯語文課程的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我先以實際情景為話題引入課文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情趣,縮小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實情引入”開始,後面的環節就會很順暢。“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來到##來上一節語文課,請向四周看看,與我們平時在教室裡上課有什麼不同?”(生: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那麼,你想用什麼方式對老師們表示歡迎呢?”(生鼓掌)師:“噢!鼓掌可是我們中國人最文明的禮節,請你想一想:剛才你的掌聲裡想告訴老師什麼呢?”(生自由回答)這樣學生初步理解了掌聲的意思,為後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透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文中“猶豫”一詞學生較難理解,我便採用了挖掘教材空白點的方法來理解。師啟發談話:同學們,假如你是小英,此時你心裡會想些什麼?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後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教師適時小結:是啊,此時小英多為難啊,這種進退兩難就讓小英猶豫了。學生透過此項訓練理解了“猶豫”的意思。
三、小練筆昇華中心、積澱情感
課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先口述自己身邊的愛的故事,然後把它以《愛的小詩》的形式寫下來。此時,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透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字以形象,還文字以畫面,還文字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7
《掌聲》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做英子的小姑娘,由於身體殘疾,但透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讓她從一個內心自卑憂鬱變成了一個自信開朗的孩子,開始用微笑面對生活。文章透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們對英子深深的情和濃濃的愛。雖然是質樸的語言,但在平淡的語言中包含著充沛的情感。
課堂上直接點題,將課後的習題進行一一的講解,出示“文靜、默默、角落”和“勇氣、微笑、面對”兩種類描寫不同性格的詞語,引導學生髮現英子前後的變化。
接下來用重點講解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如: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教學中運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低”,來想象體會英子當時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真正把自己想象成英子,感受英子,然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教會學生會運用抓關鍵詞、想象體會、用心朗讀的方法體會英子當時的心情,並且讓學生學會獨立完成對句子的分析,活學活用,再次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對“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一句話的學習。
透過對英子當時內心情感的理解後,創設情境“你想對英子說些什麼”來引出兩次掌聲,理解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最後講解課後習題,如果是英子自己來講這個故事,她會怎樣講呢?從第2~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試著講一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知道角色的轉換,怎麼變成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然後我就送給同學們一個錦囊秘訣,我告訴他們,把“英子”換成“我”,講給大家聽。後來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後就有很多自告奮勇的,學習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比如:
1、讓學生透過用心朗讀的方式感悟英子的內心變化,在關於朗讀的知道上,品讀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不夠及時,也不夠機智。
2、雖然現在三年級學生已經是中年級的學段了,但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有提筆不會寫的字太多,勤於查字典的習慣也沒有養成,因此識字教學仍然應放在重點來講解,更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
3、由於本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是默讀課文,我沒有過多地讓對課文進行朗讀,但給出的效果不太好。
4、由於設定的問題環節過多,稍顯枯燥,學生到後半部分有懈怠現象。
在今後的教學中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朗讀課文,讓學生將課文真正都讀通讀懂,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加深理解。課堂需要在設定有鼓動學生的環節,及時調整,真正做到全員參與,身心投入。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8
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
課堂上,我由始至終都在努力營造一種師生與作者及文字的“共情”氛圍。切實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宣洩情感的慾望。只有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才會積極地細品語言、體驗情感、交流感悟、朗讀傳情。只有師生共同攜手在文字之中走個來回,才能達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後對比,注重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圍繞“掌聲”這一主題,抓住整體——區域性——整體的關係,透過掌聲前後英子的巨大變化質疑掌聲,精讀精練理解掌聲,最後昇華掌聲含義,做到循序漸進。教學中,我始終謹記面對文字,要有語文意識。要透過語言的形式把握語言的內容,再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悟語言運用之妙,最終遷移內化於學生的語言活動之中。
開啟一篇篇課文,我們所見的從表面看來,僅僅是一個個字和一個個標點組成的一句句話,一段段話。除了這些字、句、標點以外,似乎一無所有。只有當讀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時,方才發現那字裡行間的生命躍動之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三、四年級學生在閱讀中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接觸、咀嚼、揣摩感悟這些語言。例如,教學中抓住“猶豫一詞,讓學生體會英子矛盾的內心衝突,感悟當時她的痛苦。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聲感動的基礎。英子越是猶豫說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鼓勵。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寫人物神情、動作、語言等的詞語來體會課文用詞的精準,語言的美,感悟文字所傳達的情感,以便走進人物的內心。同時,教學中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朗讀方法的指導,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裡”的感悟人物情感。
(二)語言渲染再現情境,喚起情感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獨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又適時配以音樂渲染,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字主旨的理解。
我覺得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感動在先。才能從心靈深處迸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共情。
教學中,在感受掌聲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內心感受時,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現,體會她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的心理根源。再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所以下課時,大家到操場跳皮筋。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本來想去水房打水喝,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是要去洗手間,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自己走路的姿勢,情願(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後引導學生理解她的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學中,我以“兩次掌聲像在對英子說什麼”、“如果你是英子,若干年後的今天,幫助過你的同學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向同學說什麼?”等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增進了情感體驗,更便於學生敞開心扉,透過朗讀宣洩情感。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透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悲涼處給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
本節課,透過我的語言渲染加上引導、示範等環節,學生朗讀水平提高了一個新臺階。學生讀得懂老師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今後我應該在加強學生個性朗讀上,多下一些功夫。雖然課堂上仍會有稚拙的痕跡,比如教師語言還需提煉、精簡;教學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但是我會不屑追求激情洋溢,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堂。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散發著語文的味道。更希望我能成為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將繼續超越今天的我。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9
《掌聲》這篇課文描述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透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應對生活”。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後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透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學習這一課,我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前後比較,感受小英的變化。
1、初讀課文,想想:小英是一個怎樣的人?(膽小、自卑、沒有勇氣應對現實)你從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
抓重點句: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反覆讓學生朗讀這句話,理解“默默地”、“總是”說明什麼?
2、但是不久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變得怎樣樣了?(活潑、開朗、自信)“說也奇怪,從那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她和同學們一齊交談、做遊戲、排練節目……”)是什麼使小英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掌聲)
二、感悟重點,領會兩次“目光”和兩次“掌聲”的內涵。
課文的2——5自然段寫出了小英的變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
(1)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用不同的符號畫出表示掌聲語句。
1、抓重點句子:
(1)一天,老師讓同學們輪流上講臺講故事。輪到小英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去。
(2)小英在大家的注視下,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
教學中,對以上兩個句子反覆指導朗讀,對兩次“目光”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第一次“目光”包含著關注、期盼,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而第二次的“目光”中更多地包含著鼓勵、支援和信任。
(3)就在小英剛剛站立的那一刻,不知在誰的帶動下,教室裡驟然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小英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4)故事講完了,教室裡又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教學中,讓學生抓住兩次掌聲的句子,帶著不同的感情反覆朗讀,體會兩次掌聲中包含著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支援、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小英由原先的自卑、憂鬱變為自信、開朗,勇敢地應對生活,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三、採集名言,樹立自信。
課後,讓學生採集自信名言,讀一讀,背一背。讓這些名言時刻激勵學生樹立自信心,個性是對那些憂鬱、自卑的學生更是一個很好的鞭策。
1、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潛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潛力能夠發揮80%——90%。
2、生命是不能害羞的,害羞成不了氣候,錯過了自己的天才,生命將是一場浪費。
3、不必害怕陰影,它只但是意味著附近有光。
4、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
四、拓展練習,培養寫作潛力。
以《掌聲》為題,寫一寫自己在什麼狀況下得到過別人的掌聲或在什麼狀況下把自己的掌聲送給了別人的事情。
五、不足:
教學中,對學生的發散思維沒有很好地進行培養。如:“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後慢慢地站了起來。”小英為什麼“猶豫”?她當時是怎樣想的?“猶豫”是什麼意思?“教室裡響起熱烈、持久的掌聲,小英感動的流淚了”此時,你想對小英說些什麼?“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為什麼要向大家鞠躬?她會對同學們說些什麼?這些教材的的空白點,沒有很好地挖掘,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以《掌聲》為題的寫作練習,沒有很好地進行指導,學生寫得不夠理想。
《掌聲》的優秀教學反思10
一、設計巧妙、層次明晰。
在教學中,利用小英的來信作為線索串起全文教學,揭示小英的變化以及為什麼而變。緊緊圍繞“掌聲”這一主題進行教學,從複習匯入的質疑掌聲,到精讀訓練的理解掌聲,以及最後的昇華掌聲含義,對文字的把握比較恰當。
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包括表達方式和語言的訓練,有感情朗讀訓練,在讀中悟,以悟促讀,同時也注意了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拓展訓練。學生能跟著教師創設的情境,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透徹,對於掌聲的含義理解比較到位。
二、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
然而,這樣一節氣氛活躍,情感豐富的課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的教學是否真正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呢?課文後面有幾個題目,“同學們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了什麼?”“小英有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背誦和抄寫課文的最後一段話。”等幾個問題是否在這節課中得到真正的解決?三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複述課文,學習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回顧自己的課堂,在理解“同學們注視的目光中包含了什麼?”這個問題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說“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學,你看著小英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時,會想些什麼?想對小英說些什麼?”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方式,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有助於學生理解人物的內心,但是,卻忽視了學生能力的訓練,學生能否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揣摩內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兒紅了”,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還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說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淚了。”……這樣的回答,還未能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明確課堂問題的指向性,用簡略的語言和一至兩個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課堂的效率。另外,教師要很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麼?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習文字,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