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使思維活動常常受到束縛。如果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拓寬思維領域,就有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教學時,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先出示一個長方體玻璃容器,然後把一個鋼球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要學生求出這個鋼球的體積。學生興趣很高,但一時又說不出答案,有學生試探說:“能不能告訴我們球的體積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鋼球的體積了嗎?”聽到這話,我馬上補充說:“如果不告訴你們球的體積公式,能求這個鋼球的體積嗎?”學生一時被這問題噎住了——不知道球的體積公式,怎麼求鋼球的體積呢?過了一會兒,有學生提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求出球的體積,但是我們可以先求出水的體積。只要把玻璃容器裡水面上升的體積求出來,球的體積不就求出了。這時,我問學生:“那水面上升的體積怎麼求呢?”經過思考,有學生認為,可以先測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從玻璃容器內部量出長和寬後計算體積。正當學生為此感到高興時,我又問:“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麼測呢?”有學生馬上回答道:“先記錄好原先玻璃容器裡水面的高度,再測一下鋼球放入後水面的高度,然後把這兩個高度減一減即可。”

  透過上述教學,教師巧妙地把數學學習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的慾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2

  《認識體積與容積》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的概念。透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是佔有一定空間的,又透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所佔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礎上引出體積的意義,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麼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裡裝滿水,一個瓶子裡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裡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又找了兩個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瓶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又就地取材,讓學生說說粉筆木盒的體積與容積分別只什麼,讓學生在辨別中區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密切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透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絡實際,藉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練習,加深體驗,拓展知識。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3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絡,在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如下;

  1、匯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匯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匯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透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透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路體系。而且課後我讓做前測試題的三十名學生做了一份後測試題,測試結果說明學生能感知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建立了空間觀念,然後在比較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中,初步認識理解體積的概念。但有極少數學生將體積和佔地面積混淆。其次認識容積,從生活中,建立、理解認識容積的意義。但個別學生對“體積大的容器容積一定大”這句話判斷不準確。同一物體的體積與容積還需進一步透過實驗操作來進行驗證。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4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為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打好了基礎。我透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於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麼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麼聯絡呢,透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秘,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夥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於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於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於數學時時存在於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為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並培養了他們的勇於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和一個稜長為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麼1毫升該怎麼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5

  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因為體積和容積是兩個相關聯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對比法,讓學生透過對比,分清“什麼是體積,什麼是容積”。在學生感知體積的概念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直觀演示讓學生直接感知體積,這是學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分別把土豆和紅薯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透過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來理解體積的概念。接著透過對比、動手實驗的教學,理解容積的概念。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聯絡生活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具和學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加以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讓學生形成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