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1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反覆的試教過程中,我對課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學理念在變化,教學設計也隨之改進。
一、課文主線的把握:體會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鮮而易見。開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為學習的主線,讓學生在尋找人物神態,反覆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陶罐和鐵罐的印象。於是乎,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他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地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溫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得不溫不火。因而整堂課的反面人物形象過於強調,突出了鐵罐而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難怪學生在結尾對陶罐鐵罐說的話中,寫到:“我喜歡鐵罐,因為他很威風。”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輕蔑與惱怒的結果,其實這些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貶義詞,只是幫助體會人物性格,無須過分強調,陶罐才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去體悟的人物形象。
朗讀對話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服務,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對待問題,處理問題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這才是整堂課的核心。於是,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不只是簡單地朗讀課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層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觸,陶罐的謙虛溫和是因為他看待問題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結果。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篇課文帶給學生的不只是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給他們應該正確地看待問題,要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的轉換:按部就班讀對話順水推舟入情境
傳統的教學總是在教師設計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後,學生按照教師的步驟,跟著問題一步步串著走,這主要體現了教師是主導而完全忽視了學生是主體。我們說,教案要板塊設計,非線形的一問一答,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引發各種多元化的思考,閃爍出課堂的亮點。面對陶罐和鐵罐來一回的對話,我曾經試過先讀鐵罐所有的話,體會他情緒的變化,再讀陶罐面對鐵罐說的所有答話,烘托出陶罐的氣概。但是這樣的朗讀脫離了對話情境,對話對話,本來就是對著說話的,一味讀一個人的語言,使得課文學習支離破碎。後來我又設計了一組組對話朗讀的模式,請三組同學模仿人物,分別讀好這三次對話。但是這三次對話平鋪直敘下來,均勻指導,層次又不明顯。學生在朗讀人物對話時也總是少了一份神韻。後來,經過許多老師建議,教師在課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導朗讀對話,教案是死的,而學生是活的,那麼有意思的故事,為什麼不把他們帶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隨著情節發展自然展開對話呢?老師不是在背教案上課,而是在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感受這個生動的故事。於是在後來的課堂中,隨著故事的發展,我與學生們一起成了裡面的陶罐和鐵罐,
三、教學設計的變化:單一地側重由面到點
在我的觀念中,一堂好課就要有重點,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環節,因此,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作為設計重點,用不同步驟和方法來烘托這個亮點。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整堂課讀對話,學生容易疲倦,課堂的氣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讀到最後雖然感情是有了,但是總覺得有點索然無味,學生興趣減弱,整堂課的內容含量也很單薄。後來有聽課的老師提出,教師上課需要大氣,不能過重計較一些細節,過於強調對話,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後聯絡,學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讀越沒興趣。於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使對話部分變得粗線條一些,在品讀對話前加入一個全文感知的填充課文內容的小練習。學生在自由讀文後,看著內容提示,很輕鬆地就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對後面的學習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備工具性,為了充實課堂,讓學生能在這堂課中學有所獲,實現人文與工具的結合,在課堂尾聲時,又有一個寫話的練習,陶罐,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_。鐵罐,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__。學生在感悟文章,認識兩個人物後,對他們的性格,對他們的品質,對他們看待問題不同的態度,都有了或深或淺的想法,請他們寫寫想對這課文人物說的話,這是一個人文性的綜合練習,在寫話中學生充分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對你說:“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也看自己的優點,你還能看見別人的優點,我要向你學習。”
陶罐,我想對你說:“你真謙虛,對待朋友的態度那麼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對你說:“面對鐵罐的傲慢,你還那麼心平氣和的說話,你可真有風度啊!”
鐵罐,我想對你說:“你不要太驕傲了,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
鐵罐,我想對你說:“陶罐對你那麼好,你還那麼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
這樣豐富精彩的寫話是學生基本對文字的深入認識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所有的感觸。這樣的語言文字綜合性練習是新課程課堂所需要的。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想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是在課件出示對話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態的詞語,直接打在說的話後面,原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看著課件上的提出神態語,更快、更好地讀出人物語氣,但是這樣急於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做法,卻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讓學生失去了在對話中親身感悟的經歷,教師直接給學生,而不是學生自己悟到的,這是嚴重喪失語文人文性表現。這樣單獨出現神態語,讓它脫離文字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我學習到,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就是這樣一步步練成的,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2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
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經過全校教師的同研,我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透過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著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嶽校長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麼?會給我帶來那麼多的驚喜。
感悟二:走進文字,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字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說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字、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的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可是透過這節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這節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於我個人來說缺乏一定的鍛鍊,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透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嶽校長和老師們的耐心細緻的幫助,她們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透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由於自己有些緊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匯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字。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字,讀課文,查詢、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4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採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為觀察後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開啟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著語氣讀。
2、透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現這個環節他們會出現重複,“先問惱怒什麼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後來又問為什麼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並且,此處幾經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於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並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著範讀這句話。因為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後,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於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於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並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並淺層瞭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衝衝、怒髮衝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並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的詞。
透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後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描寫的方法。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圍繞“考慮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頗佳。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1、聽一聽,畫一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我讓同學聽完課文後,讓同學添畫表情後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一個同學說:“鐵罐在說話時十分生氣,後來還惱怒成怒,大發雷霆,所以我要畫出它雙眉豎起,兩眼圓瞪的樣子。一位同學畫完陶罐的表情後說:“我想表示陶罐當時的謙虛,說話時心情的平靜。”所以它的表情應該是笑眯眯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又掌握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
2、讓同學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
閱讀課文時,讓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為了指導同學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再讓同學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想象鐵罐說話的神情。同學很快抓住了“高傲”、“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同學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示得淋漓盡致。
3、讓同學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在同學掌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同學扮演。同學先選定自身樂於扮演的角色,再戴好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扮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身設計的動作。同學的扮演可以是繪聲繪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同學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扮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考慮練習”的問題: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同學讀課文後,我先引導同學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同學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同學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同學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我嘗試了放手讓同學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同學更主動參與課堂。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6
我安排一課時講完這篇,這也是我近段時間一直都在嘗試的一種教學節奏,課前有指導性的組織學生預習,在預習中讀通讀準,初步學習生字,這也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今天講的這節課也不例外。雖然有預習,但是課堂上並不是拋掉字詞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詞串文,以詞讀文,以讀代講。
課堂上環節緊湊,感覺的出來孩子總是處在精神集中的狀態上。師生接讀達到範讀、檢測、糾錯的目的,省時省力,在語言環境中讀,降低了孩子讀詞識字的困難,其中老師範讀也建立了課文基調。略讀是三年級孩子要逐步學會的讀書方法,走馬觀花地看以達到掌握大意的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都寫了哪兩個場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讀,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滲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讀有利於思考,在默讀中突破全文重點,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兩次對話,第一部分落腳於“奚落”,讀的過程抓住充分體現兩個角色特點的詞語,比如“傲慢、謙虛”等,充分讓學生品味關鍵的字詞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利用補白想象闊詞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為重點,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給每個孩子練習的機會,不斷使用“聽呀,他讀出了挑釁”等這樣的語言引導讀悟結合。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著的讀板書出來範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說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或是聯絡上下文理解,或是換詞,總之就是先提供方法,然後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閱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於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於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能力。
三年級下冊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住重點詞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節課,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所以在課前透過讓學生自讀任務單,觀看微影片,自讀課文圈畫重點等方法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動作和神態的詞語,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透過“你敢碰我嗎?”鐵管傲慢的說。“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管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透過“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抓住重點的詞句品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陶罐和鐵罐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給學生在習作方面以引領。
二、多種形式朗讀,明白蘊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環節,我不是拋磚引玉,而是鼓勵小組自我展示,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朗讀後我又一“競賽者”的角色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把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神態、動作呈現給學生,與無形的教育達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勵下同學們表演的慾望更加強烈,這時學生就會主動透過演一演的方式詮釋人物形象,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對於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領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鐵罐》這一節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