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1
簡單的內容中蘊藏著複雜的關係,由於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誰被誰整除,而改成藉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顯得比較容易了,學生在學因數時,對於求一個數的因數,及理解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最大因數是它本身,及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感覺很清楚,明白。在學倍數時,對求一個數的倍數及理解一個數的倍數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也認為容易簡單,但有關因數、倍數的綜合練習不少學生開始猶豫、混淆。如判斷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無限的,不少學生判斷為對。練習中:18是的倍數,個別學生選擇了18、36、54……。針對這種情況,我調整了練習,組織學生研究了以下幾個問題:
1、寫出12的因數和倍數,寫出16的因數和倍數。
2、觀察比較,會打消列問題:一個數的因數和它本身的關係,
3、為什麼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間的整數。為什麼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
透過對這幾個問題的討論,多數學生較好的區分了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2
教學《倍數與因數》,這是一個非常枯燥的課題,但我巧妙地運用課文中的情景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透過水果店各種水果的單價所顯示的數進行分類,得出自然數、整數、小數、分數和負數,使學生體會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數。為了讓學生理解倍數與因數的含意,教學過程中,我立足體現一個“實”字,讓學生從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數、因數之間的關係,再透過舉例去驗證倍數與因數之間的聯絡,在推理中“悟”出知識的規律。學生在學習中實實在在經歷了一個探究的過程。“動腦筋出教室”這一遊戲的設計,學生在積極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在授課時,我體驗到了學生的快樂。當學生用自己的學號說整除、因數、倍數之間的關係時,由於像順口溜,很有趣。每個學生都很感興趣,說得很努力。原來,數學也很有趣……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3
不知不覺,我們又進行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因數與倍數》,這部分內容與老教材相比變化很大,我覺得第二、四單元是本冊教材中變化最大的單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以往認識因數和倍數是藉助於整除現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數,X是X的倍數。現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數,6是2和3的倍數,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以往數學教材中,概念教學的量很大。數的整除,因數(老教材稱為約數),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老教材稱為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質數,倒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因數(以往的教材中稱為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內容共同編排在後面,合為一個單元。而現在新教材本單元只安排了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合數。其它內容安排在了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藉助約分引出公約數、公倍數的學習,改變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過高的現象。
3、以往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時,採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質因數,而新教材中鼓勵方法多樣化,不把它作為正式的內容教學,而是出現在教材的你知道嗎中?不那麼呆板了,尊重學生的思維差異。
可見,編者為體現新課標精神對本部分內容作了精心的調整,煞費苦心,可是學完了本單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內容,我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了小小的疑問。這一單元內容分為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我覺得第一部分內容和第三部分內容的關係很大,連續性強。知道了什麼是因數和倍數,也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了,那麼就應該從找因數和個數問題上學習質數和合數。教材對質數和合數的學習內容設計較好,開門見山讓學生找出1-20各數的因數,觀察因數的個數有什麼規律,再引出質數和合數的學習。可為什麼在中間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數的特徵?這樣感覺前後內容失去了聯絡,不夠自然流暢。所以我覺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內容作為適當的調整,即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2、5、3的倍數的特徵會比較好一些。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4
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說說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本單元內容在編排上與老教材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並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後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特別是用除法找因數的學生,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因數與倍數之間的整除關係的本質,才會想到用除法來解決問題,我也不由得佩服這些孩子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師提出“想一想,幾和幾相乘得18?”引導學生從因數的概念,用乘法來找因數,而我考慮到本班孩子的學情(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找到求因數的方法),如教師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想幾和幾相乘,勢必會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用已有的經驗自主建構新知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能(提高學習能力)是我的教學策略主要內容。至於這兩種方法孰重孰輕,的確難以定論。實際上,對於數字較小的數(口訣表內的),用乘法來求因數還是比較容易,但是超出口訣表範圍的數用除法則更能顯示出它的優勢,如求54的因數有哪些?學生要直接找出2和幾相乘得54,3和幾相乘得54,4和幾相乘得54,顯然加大了思維難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簡單直接一些嗎?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因此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結果,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專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素材和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敘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麼隨著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例項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絡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複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