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

關於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1

  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養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和實踐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等。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探尋一種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實現高中語文課改。現就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談兩點反思:

  一、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和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聽、說、讀、寫、用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語文素養。

  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純粹的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乃至語文素養。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思想素質都沒有,這樣,對學生的發展就有明顯的影響。

  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和本次課改,就明確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麼,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變化體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課程目標和內容的調整;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而帶來教學和評價方式的變化;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和實施機制的調整。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也要解決最突出問題,那就是“學科中心”問題。“知識本位”問題和“技能訓練至上”問題。這些建立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高中語文課程新理念之上。其中,語文素養是涵蓋三個維度目標的概念。始終重視語文課程的特點、性質,語文課程一定要充分發揮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高中語文課程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共同點。它們在語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標又是不同的。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由此看來,現在的語文教學必須力求一個“新”。對於教師只有更新教育觀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課堂教學,才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

  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注重了語文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完全是處於一種膚淺的認識狀態。有時在思想上雖有所認識,但一到實踐中,就縮手縮腳,擔心打破原來的定勢模式,引起課堂混亂,不可收拾。這樣學生根本無法體現自己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創造性。這就無法實施素質教育,更無法實現高中語文課改。

  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和課外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

  比如,文字課堂教學。我的一般做法是:

  在講讀課文的教學中,每節課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

  又如,“寫”的“積累梳理”習慣培養的教學。我的一般做法是:

  首先,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在書上加圈,加點,劃線,當然只限於自己的書。在書上作眉批、旁批或註解,當然也只限於自己的書。摘錄重要的資訊和精彩的語句、文段。對於非常精妙的短文,還可以全文抄寫下來(也可以剪輯)。如筆者所教的某個學生在閱讀了比爾蓋茨的大量事蹟之後,他就摘錄了一句話:“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這樣,大部分學生養成了“積累梳理”的習慣,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

  其次,養成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的“積累梳理”習慣。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感悟生活。然後有感而發地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和同學、老師交流。這樣的“梳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哪怕是隻言片語,“不求長短,但求真情”。

  第三,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積累梳理”習慣。做作業時,教師要求學生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後才做作業。要求學生平時不要過於依賴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教輔書。告誡學生放棄思考,抄襲答案只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提醒學生做作業時,書寫要清楚,如犯錯誤一定要認真訂正,切不可忽視。

  總之,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習慣,不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應主動地去掌握和運用知識。只有這樣,所教學生就會掌握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2

  在大力推行“提質減負”的當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趨勢下,面對新的形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計算機和駕駛技術的是新時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記得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裡?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裡只有你。”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透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簡訊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二、閱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高再明老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閱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三、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說,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開啟網頁你會發現資訊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永珍,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3

  優點: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為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字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匯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4

  高中階段學生對唐詩的首次接觸是在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因此本單元選取了唐詩發展四個階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個階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作品。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的感受到唐詩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所選《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探索,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蜀道難》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及一些助學材料,對詩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話傳說、語言風格等,做一個系統的瞭解。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的講授本課時要有大局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蜀道難》是李白的名篇同時也是詩歌中比較重要的經典篇目。所以,瞭解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極為重要,同時不能忽視本課的藝術成就。透過想象與聯想把本文所描繪的場景串聯起來至關重要的。在詩歌的語言方面,選擇文中典型的詩句進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教師在講授本課時不能“大而全”而應該“小而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課堂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認為科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課堂藉助多媒體課件,對蜀道的形象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這一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蜀道的“險”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反過頭來再研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反覆的誦讀,然後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難》這一經典詩歌關於它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那麼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教師可以把歷來的研究成果全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本文有比較成熟、系統的認識。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去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做好引導把握住核心問題,你的課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高中語文的教學反思5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

  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