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本節課內容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等知識的基礎。

  成功之處: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矛盾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透過創設“這兩個花壇哪一個大呢?”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比較這兩個花壇的大小,就是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而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已學過,非常簡單就可以得出,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沒有學過,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透過這樣的疑問,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滲透“轉化”思想。轉化思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利用轉化思想學生可以把新知識轉化為已學過的舊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首先透過數方格的方法初步發現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是底乘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但是如何驗證這個計算公式呢?學生透過手中的平行四邊形會聯想到把它轉化為長方形,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透過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研究推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體會轉化思想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處:

  學生雖然能夠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仍有個別學生在表述上還存在一些困難。

  再教設計:

  加強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做到規範、嚴謹。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透過例項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透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絡?透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著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透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充套件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你還能在這裡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後要想辦法最佳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透過教學發現,練習設定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為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20XX年10月24日,我參加了經開區數學基本功比賽,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實施教學後一些問題讓我陷入思考。下面從我備課及執教的經歷談起。

  首先,對於內容的分析,我在教學設計中已經闡明,因此不再贅述。對於學情,我以本校五年級學生為參照,調研了本校學生對此知識的想法,根據學生問卷的回答情況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1、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基本都能寫對,但出現與算周長混淆的情況,並且已經想不起來長方形的面積是由數方格推匯出來的。

  2、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出現這樣幾類情況。

  (1)用算周長的方法計算,佔15%;

  (2)用鄰邊相乘的方法計算,佔35%;

  (3)知道轉化成長方形,但不能正確計算,佔23%;

  (4)其他(包括不知道怎麼算),佔27%。

  雖然我深知讀懂教材、讀懂學生的重要性,但理解有限,在設計與執教過程中,反映出以下三個問題。

  一、學情分析能力不足

  我雖然進行了學情分析,但由於自己的理解有限,我沒有分析到其實學生對於找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等量關係其實是不理解的,是一個難點,導致我以如何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為重心了。

  二、課堂調控能力有限

  在實施教學的時候由於學生的學情不同,執教班級學生基本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加之我的現場調控能力有限,因此並不能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跟我設計的初衷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象,但後來我仔細回想了執教過程中的一些學生表現,優等生知道公式,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知道,應該具備一些調控能力讓所有學生經歷驗證的過程,但錯過了,這一點也說明我的課堂調控能力是需要加強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找等量關係時,我由於時間的限制,代替了學生的觀察發現,帶領學生直接演示了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匯出了公式,這點挺遺憾的。

  三、數學語言不嚴謹

  在此次教學中,我的數學語言不夠嚴謹,比如數學上專業的術語“平移”等說得不規範。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教師的調控能力這些非一日之功,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盡量注意記錄自己的問題與語言,不斷反思,從而慢慢提高,增強自己上現場課的經驗。

  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設計,我沒實現的是,找等量關係過程對學生是一個難點,我對突破這個難點的想法如下。

  預設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把我們的長方形還原為平行四邊形,你能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嗎?請同學們動手標一標吧。

  師:同學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你能找出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哪些相等的關係嗎?小組討論並相互說說你的發現。

  當然,這是我的初步想法還沒有進行實際教學,因此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突破難點。

  透過本次講課,讓我真正樂趣無窮的是對課不斷地思考,發現課的奧妙,有遺憾,有困惑、有思考……我想這些都是成長,教學時間那麼長,我想讀懂教材,讀懂學生,這不容易的事總會慢慢理清,然後,不斷成長!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在教學設計時,我創設一個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猜測面積是否變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自然會想到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但我沒想到學生在數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時,有些難度,此時我進行了適當的指導,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難點設立為“理解平等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然後讓學生交流,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我又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交流評議,最後學生分組邊剪拼邊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過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在語言描述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環節裡我注重的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了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認為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在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展示不同的割補方法,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充分展示,從而明確不同的割補方法,其結果是一樣的。三種剪法。

  (2)在學生彙報時,當學生的語言羅嗦時,我有點過急,常把學生的話打斷,應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或讓學生自己修改語言。

  (3)對知識的鞏固運用做的不夠。本打算在基本練習之後,讓學生探究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以此拓展學生的能力。但由於在用數格子的方法求面積時,教師應變能力不強,耽誤了時間,此題沒來得及做,教師本人的能力還需多鍛鍊。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透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透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透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透過剪下、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匯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透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的內容主要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的教學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

  一、課程開始,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猜想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是否存在聯絡。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思考。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透過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學習提綱進行提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圖形之間的關係,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讓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演示。透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利用學習提綱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麼面積相等?這裡應該將學生的圖形粘在在黑板上,讓學生交流出自己的原因。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所以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1)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推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滲透“轉化”思想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讓學生大膽猜測兩個花壇(等底等高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哪一個大,再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其實它們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透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 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透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透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遺憾之處

  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透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後兩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著透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二、三種剪法。

  本課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但課中有些地方不夠完善,需改進。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