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通用8篇)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1

  本節課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透過不停的強調“要發言的請舉右手”,“寫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對學生的常規教育,也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右手。接著以“練習本在數學書的左面”“數學書在練習本的右面”為例,讓學生看圖說說其他物體間的位置關係,加深學生對右邊的印象。

  在學生說的時候,一定讓學生用“在哪面”這樣的語言進行表達;要求一定要說完整。之後再讓另一個學生反過來說,加深學生的記憶。當然,說出圖中的前後關係也是可以的。

  一年級學生辨別左右的時候,大多數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斷,這是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徵的表現。為了能讓學生加深記憶,我請班上的幾位學生分別指出自己的左手邊的同學是誰、右手邊的同學是誰。這樣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使學生能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遊戲中來。

  “想想做做”第1題遵循這個規律設計遊戲活動,先是握拳頭,記住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再拍手,體會左手那邊是左邊,右手那邊是右邊;最後是摸耳,從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對的。這些遊戲都是學生喜歡的,要反覆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題涉及左右的時候,要提醒學生先想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分清左面與右面,然後回答問題和操作活動。即使發生錯誤,也要聯絡左手和右手認識錯誤,從而改正。

  在課的結束時,我給學生畫了一個圖“左←?→右”,以幫助學生記憶。同時讓學生新學會“左”、“右”兩個字,進而加深印象。同時在練習中也可以認識並運用到這兩個字。

  最後,記住,表達語言是多樣的,學生喜歡怎樣說就怎樣說,只要求表達正確完整即可,不要求用統一模式的語言,讓學生充分發揮,展示自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關鍵。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2

  一年級的同學對於方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很多同學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左右不分。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強調對左右的認識。

  1)由教室引入本課學習內容,從學生身處的教室出發,讓學生們觀察,教室裡有些什麼,再出示書本的主題圖。讓學生們說一說教室裡的人或者物之間的位置關係,緊密結合同學們的教室環境,學生們會覺得十分的親切熟悉,也易於接受。

  2)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想想做做的遊戲,並背對學生喊出口號,一起進行。學生完成後,要及時再進行強調左右手之分,設定遊戲:“左手,右手,左手,左手,右手……”學生在遊戲時發生錯誤,其他同學會及時的發現並進行糾正。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更加深刻的認識左右方位。

  3)完成思考題時,學生可以明確的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做題時,我高舉右手,背對學生,再向後轉,手不放下,學生可明顯感覺到2次右邊的不同。

  4)習題練習時,要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按照要求擺放好物體位置關係,透過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學生初步學會運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來描述位置關係,並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沒有發揮小組同學的協作學習作用,進行相互檢查和評價!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左右。在這塊內容的教學上做了直觀引導,“小朋友寫字用哪隻手?”(右手)將它舉起來,抓筷子用哪隻手?(右手)在舉起你的右手。我們以後舉手就要舉右手。但是一到上課還是錯誤頻出,時常要提醒他們左手代表左邊,右手代表右邊。對於今天學習的知識而言,他們能正確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但是今天的教學需要科學完整地表達出“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誰的左邊是誰,誰的右邊是誰”。對於掛圖上的上下、前後、左右、學生能清晰地辨認。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有時他們搞不懂“誰在誰的位置”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問兩個問題:

  1、這個問題是讓我們確定誰的位置。

  2、這個物體時在我們的左手邊還是右手邊。

  可以試著舉起你的手來想一想,幫助學生思考。

  在完成《補充習題》第4頁的第1題時遇到了寫字問題。這題能考察學生對上下左右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新知。但是學生不會寫字,這時只能在黑板上寫出“上、下、前、後、左、右”教他們跟著我多讀幾遍,只要能大概辨認出著幾個字然後照葫蘆畫瓢把字寫出來。看著他們寫得歪七八鈕、到筆畫也很嚴重。我覺得題目應該出示六個字讓他們圈一圈。或者可以嘗試讓學生認識這些字,並能聯絡寫一寫。

  這是一個九宮格的題目,最糟糕的是他們分不清“前後跟左右”,應該這個題目裡答案只有上下跟左右,但是部分學生會把左右用上下來表示。我讓他們把自己放在哪個動物的位置去感知他們也很難理解。確實,我不能用我的思維去衡量建議他們。今天睡覺快醒來時突然夢到:在你的肚子(臉)前面的是前面,在你腦袋後面的是後面,在你肩膀兩側的'是左右那麼你看,拉幾個同學上講臺擺成九宮格。讓學生形象地說出前後、左右分別是誰。然後再把小動物等看做人讓他們去辨別。可能會更形象易懂。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了認位置這一課,學生對於上、下、前、後已有所認識,所以重點應放在認識左、右上。

  在課的開始,我先透過遊戲的方式進入教學,學生非常高興。然後在教學了左、右之後又進行了一個遊戲,這兩個遊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寓學習於快樂之中,學生學習慾望很強烈,效果也不錯,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左和右了。

  可到了教學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時,就有不少同學有問題了。他們不會描述誰在誰的左面、誰在誰的右面。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許多同學語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差造成的。如:他們知道小紅在右面,小明在左面,那小紅在小明的右面,這些同學當成小明在小紅的右面,不知道把誰看成標準來說。看來後面的學習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幫助學生很好的表述這些物體的相對位置。

  在教學想想做做時多問一個為什麼,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第5題我多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前面有一個同學,後面有四個同學,那這一排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呢?為什麼?學生說得非常精彩:這一排有6個同學,因為還有他自己。說得多麼好呀!看來我們的課堂有時適當拓展一下對學生的思維是大有裨益呀!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5

  1、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生活經驗,認識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在此基礎上認識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能用方位名詞去形容物體的位置。一年級學生新課的設計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2、為了方便認識和實踐操作,我選用了書本的教室情境圖,結合實際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讓學生邊學邊操作。本節課主要採用教師先教一個方位,學生跟著做、練習、說一說的方式進行。教師的教佔小部分,學生的練、說佔大部分。大部分學生能跟上節奏,一起說一說、練一練。少數學生對於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難。

  3、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正措施:

  1 六個方位中學生分辨困難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飯、寫字的手是右手,聽到“右”,就想到吃飯寫字的手那邊。但是有的學生反映還是有點慢,後面還需要再多問、多練。

  2 學生能說出物體的位置關係,但是對於題目中要求全出正確的答案就有困難了,學生對於表示方位的這幾個字,認識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個字是“左”。所以對於方位的詞,之後還要加強認識一下。

  3 對於兩個物體的位置的相對性掌握不好,“誰在誰的哪邊”,有學生分不清楚誰是主體,像這類題還需要多練習,對於個別學生要個別指導。

  一年級學生有個別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就可以選用單獨輔導,平時還是要多做練習,多說一說。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6

  《認位置》這節課的內容是要認識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後,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們生活的空間,學會描述空間中物體相對位置的一種常用方法,從而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節內容對於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首先,一年級小朋友極少認識漢字,存在書面語言障礙;其次,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關係,儘管兒童在日常生活對它們有一些感性經驗,但不一定能準確判斷,尤其是對左右的認識。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於“左右”認知有因難,當說到“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時還需多練,學生對於左右手能分清,但是說物體左右時,需要頭腦中的左右手錶象,這表象形成的快慢是較重要的。

  《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透過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教學時,我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注意結合教室裡的情境,讓學生看看課桌上的物體或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或物體,用“上下、前後、左右”說說位置關係,同時讓學生轉換方向再說一說,這樣透過生活例項,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基礎。圍繞學生間座位關係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所以在描述兩個物體位置時,應說清誰在誰的左邊(右邊)。再透過學生相對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對面的同學與自己的方向不一樣。初步感知對面同學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進一步體會左、右的相對性。這樣的組織教學聯絡實際,操作性強,能夠充分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逐步發展空間觀念。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我似乎覺得“上、下”的位置關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應該都懂了,但後來我想:學生對“上、下”的位置關係,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內容,讓學生玩遊戲,說一說,想一想,練一練等,在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7

  上《認位置》這一節課時,我先透過遊戲匯入:上指天,下指地,兩手向前伸,再摸後腦勺,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每個孩子認識自己的上下,前後,並透過提問:剛剛回答的時候是舉哪隻手,引出右手,通過了解右手的功能,加深對右手的認識,然後引出左手,再透過找身體上其他的好朋友(右腳和左腳,右耳和左耳,右眼和左眼),進一步認識左和右,然後透過遊戲二: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左邊拍拍手,右邊拍拍手,左手握右耳,右手握左耳,在加深學生對左和右的認識的同時,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出示例題圖,弄清圖片的意思,讓學生判斷練習本和課本,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並讓學生看圖再說一說。接著講解想想做做。

  我教兩個班,兩節課是緊接著的,對於自己來說,明顯感覺後上的那節課相對比較順,這一點不僅僅限於《認位置》這節課,我想這個是我接下來要思考的:能不能把前面的那節課上的和後面那節課一樣比較順,能不能在給孩子上課之前,自己就把課理順弄清。不然,總感覺先上那個班的孩子比較吃虧。當然,在先上的那個班,會出現新的體會,新的發現,在課前是想不到的,那樣也是很好的,也可以有機會給後上的班新的引導,新的啟發,我想這也是同一節課上兩次的好處。

  在《認位置》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先上的那個班,發現了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分清上下,前後,但是,要分清左右,對於一部分同學很困難,甚至有的孩子還沒有學,就已經對自己有左右不分這樣的觀念,這對他接下來的學習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所以,在後上的那個班級,我只能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來解釋,以及新增一些技巧的動作示範。比如說,在解釋左右手的時候,說明右手是我們的好幫手,能幫我們做很多事情(舉手,寫字,畫畫,吃飯等等),是勤快的手,而相對於它,左手就是很懶的。在判斷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時,先幫助學生找到“參照點”,當然不說明參照點這三個字,然後以參照點為中心,讓學生說誰在誰(參照點)的哪邊,先伸出手,是左邊就伸左手,是右邊就伸右手,伸出了手之後,再讓學生根據伸出的是哪一隻手,來判斷左邊還是右邊。

  本節課,本來打算上課時的,後來還是覺得來不及,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上了兩課時。而且,我在上這兩個班的課時,都沒有做到讓學生很好的用:誰在誰的哪邊的句型來表達。這讓我希望能在有第三次上這節課的機會,可是這一節課畢竟已經過去了。

  一年級《認位置》教學反思8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我似乎覺得“上、下”的位置關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應該都懂了,但後來我想:學生對“上、下”的位置關係,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內容,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練一練,談一談等,在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

  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經過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學生對“上、下”的位置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事實證明,教師對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都不能掉以輕心,要持嚴謹的態度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