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1
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最直接的基礎,它在整個100以內加減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學生剛學完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再學習這部分知識對多數學生來說應該不算困難。因此在教學預設時,我特別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同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擺一擺、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引導探索和總結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本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資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與習慣,促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識。
二、動手操作,引導合作探究
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透過“擺一擺、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理解算理。教學這部分內容,我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操作與交流,讓他們在操作中學會思考、學會比較、學會總結。整節課的設計,我認為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由具體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設計練習
計算是枯燥的,如果課後的練習只是一味的計算,一年級的小學很容易疲勞,小學生是非常喜歡新鮮、有趣的活動的,為了再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練習時,我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投其所好,精心設計了“奪智慧星”和“摘蘋果”這兩個遊戲,對本課所學知識進行綜合練習。這樣不僅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不知道不覺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練習,還使學生樂學,願學。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問題,比如課堂駕馭能力不高,課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動態生成的資源,總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預設的情境中來。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藉助學生熟悉的練字這個情景,引出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不進位)。選取富有童趣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藉助動手操作,經歷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從具體到抽象,使學生的思維過程更清晰、條理。
從寫字的情景出發引出兩個實際問題,列出兩個有聯絡的加法算式後,讓學生透過操作理解算理,探索演算法。教材在編寫上也採用了左右對比的編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圖和表示口算過程的算是對照,使學生“理清算明”。最後在透過比較計算時的不同,再一次體會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我個人覺得不足之處是:在學生自主探究前,沒有必要強求學生先擺一擺學具再列式計算,應該允許學生直接列式計算。在學生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的時候,可以透過追問等方式讓學生思考這樣算的.道理,要求學生解釋算理,這也是學生感覺到最困難的。“能不能想辦法讓自己說清楚你的演算法呢?”可以用小棒來擺一擺。”這樣,學生對使用學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學具的使用也能真正為教學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體現教材呈現出的方法走過場。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3
兩位數加一位數或整十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就先設計了兩組口算題,透過讓學生比較它們在計算上的不同之處,從而幫助學生重溫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相加、減的認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傳統的計算教學比較枯燥,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充分利用課本“發新書”這一情景圖,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計算。首先,放手讓學生提出有關加法的問題。學生根據圖片提供的資訊,提出的加法問題有些為已學知識,需要教師酌情引導,以免偏離主題。在探討演算法時,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並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演算法的多樣化增加了學生思維的活動量,給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機會。
課堂上,學生確實也提出了很多演算法。然後我要求學生透過比較,說說哪一種演算法比較好。當然無論怎樣算,最後都要讓學生明確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練習部分我注意專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同時變換練習形式,引導學生把一位數加兩位數、整十數加兩位數歸結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整十數進行計算,促進學習的遷移。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4
這節課我就充分發揮了孩子自己的主動性,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但是也不任由學生沒有新的發展,老師也重點推出較好的計算方法。給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個比較明確的好的方法。這樣即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演算法多樣性又不是籠統的給予學生很多很雜的計算方法。對於較差一點的學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不足:
1、注意提高問題的質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提高問題的質量不要給學生一個太大太泛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混亂。不利於教學進度和學生思維的啟發。
2、計算教學的練習要多樣性,符合由簡單到複雜,練習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型別的題目。
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一節平常的計算課。如何在平常的計算課中讓學生快樂而有效地學習?如何在平常的計算課中讓學生的思維獲得發展?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如下體會:
一、適當的複習鋪墊有助於學生的有效學習
傳統教學中的複習鋪墊在計算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複習鋪墊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透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啟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另一方面是為新知學習分散難點。本課的`新知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不進位),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存在著相關舊知,透過適當的複習和鋪墊,能夠發揮這些已有舊知的支撐作用,促進新知的生長,這也體現了教學要符合學生的數學現實的基本原則。
二、合理的學習層次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是一門講求邏輯和層次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合理的層次,能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演算法,並在不同層次的學習中發展思維能力。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主要結合:小棒操作→計數器撥珠→抽象計算這三個環節,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具體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較歸納掌握演算法這樣的層次。在課堂學習時學生都能循著感知→理解→掌握→應用的心理規律開展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發展。
三、教具的合理選用幫助學生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經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採取直觀教學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認可的;在由具體形象向經驗抽象邏輯過渡的階段,學生仍然要藉助具體實物,從直觀思維引發經驗抽象思維。教學的前測表明學生對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都會做,但問學生是怎麼算出來的,有一大半的學生說不出來,即使說也說不明白。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透過學具使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渡。當然計算課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學具上,而是深層次算理的理解。教學中安排了小棒驗證和計數器驗證,從低層次(小棒的操作)過渡到高層次(計數器的操作)過渡到深層次(算理),這三個層次是密切聯絡的,逐步過渡深化的。
四、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一堂課下來後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學情境的設計要做到位,不能僅僅就是“拿來”。這節課我選用了教材中發新書的情境,雖然學生對這個情境不陌生,但它卻存在著清晰度不夠,離學生現在的學習時間也很長這樣的侷限。因此教學時費時較多。對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專家老師們精心選取的,他們在選材上能關注學生的認知。同樣教材是教學的“範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樣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學生很感興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學生則不然。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地對教材上的情境做適當地改動,或者是如於科長所說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只有重視學生已有的認知,高效才能落到實處。雖然我對學生前測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在教學中考慮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夠,如果讓學生先來透過說演算法,在此基礎上透過操作理解算理會更好。像35+3=38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導學生知識內化時,我可以讓學生彙報並提出:如何讓自己說的更清楚些呢?這時產生對學具的需求,從而擺小棒、撥計數器順勢產生。學生有了一種內在需要,明白為什麼要學習的時候,才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