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1

  特殊時期採用了特殊的授課形式,當然就要求老師要有不同於常規教學的教學方式,這樣才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本週學習內容是有圖形的認識(二)的知識,雖然直播課堂的老師們課講的非常棒,但是針對學習的內容如果只是多讓學生看一下影片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課前和課後我又佈置了一些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以便學生更好的來理解學習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簡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教材的編排體現了“從體到面”的設計思路。首先透過觀察一些常見幾何體上的面,以及利用幾何體上的面畫平面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然後透過圍、畫、折拼等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這些圖形的認識。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由幾何體到幾何體上的面,再到平面圖形的抽象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僅由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對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充分感知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的特徵,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新課程理念。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學生認識了平面圖形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之後,透過動手拼一拼,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及圖形之間的一些關係。

  利用學生認識的規律,讓學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斷;在“比一比”中驗證;在“做一做”中體驗。透過“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發揮了手、眼、口、腦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拼圖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經過這幾周的學習,學生和家長們慢慢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每天早上老師們都在微信群裡提醒學生按時上課,然後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直播課程。

  聽完後,老師把自己備課的情況和網路直播的內容做對比,需要補充的地方,及時透過釘釘直播和同學們交流,及時彌補了不足。

  雖然是看直播,我照樣能做到提前備課,以便於及時調整,課後佈置後精煉又有針對性的作業。對於不能及時聽課的孩子,老師們及時和家長取得練習,及時溝通,儘量做到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2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小學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這5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只有在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我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這5種圖形的認識,我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3

  今天為止結束了第二單元《認識圖形》的學習,本單元主要透過觀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動,直觀的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這些常見的平面圖形,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瞭解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結束後總體感覺是要密切聯絡孩子的心理認知特點,教學僅侷限於對圖形的直觀認識,至於圖形的特點則不作為重點,孩子略知一二則可。

  在學習第一課時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時。我充分提供孩子動手操作,親自感知的機會,自己尋求方法解決將長方體上的一個面大小不變的移下來,透過動手實踐,我們總共找到了以下幾種方法:

  1、將自己喜歡的一個面放在紙上沿著它的邊線畫下來。

  2、用剪子按長方體的面大小不變的剪下來。

  3、將長方體的一個面放在紙上,在紙上將四個頂點畫在紙上,然後用尺子將四點連線起來。

  4、將自己喜歡的一個面塗上顏色,映在紙上。想了這麼多的方法,不由得為孩子的精彩發現叫好。

  第二課時認識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則與第一課時有所不同,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摺正方形紙,發現既可以對摺成兩個正方形,也可以對摺成兩個今天我們所要認識的新圖形:三角形。然後透過圖形平移,又將兩個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邊形,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氣氛相當濃厚。但是我發現在處理課後練習時有部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圖形的轉換缺乏大膽形象,需要老師去不停鼓勵。

  總的來說兩課的教學方法迥異,多是老師引導學生動手,如果學生的自控能力好一點,將會更好。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4

  教材把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透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一些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

  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稜柱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等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了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體會“面”在“體”上,並初步感知它們的特徵。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這一環節上,學生透過找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對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儘管課前我認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但課後感覺還是有很多不足。

  1、課堂上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給予學生鼓勵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鼓勵形式要多樣化,努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語速偏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儘量讓自己語速放慢,讓自己講得清楚,讓學生聽得懂,學得認真。

  3、課前準備還不足。一些自制的圖形卡片顏色不夠鮮明,不夠豐富、拼圖樣式太過簡單,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圖形(二)教學反思5

  “認識平面圖形”是在“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平面圖形的認識要比立體圖形抽象。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將體和麵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抽象出平面圖形,便於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透過教學,現將反思如下:

  一、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於一年級學生愛玩玩具,抓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徵,我將本節課要學的數學知識設計成一輛學生喜歡的動態玩具車,學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車,馬上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明白這輛車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組成時,他們覺得這些圖形很神奇,激發學生認識這些圖形的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由於立體圖形學生已認識,請學生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並將它畫在紙上,然後同立體圖形進行比較。透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學生從中深刻領悟到面就在體上以及面和體的不同之處,將面和體有機結合起來。既鞏固了舊知,又能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圖形的特徵。

  由於平面圖形的特徵比較抽象,而一年級學生又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因此只有藉助直觀、形象的圖形,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等活動,從中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這樣組織教學,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既能較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培養。

  四、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

  學生初步認識了平面圖形的特徵之後,組織學生找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一起。這樣,既能鞏固平面圖形的特徵,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遺憾之處:

  在學生髮現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時,沒有及時用課件加以演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體和麵的區別,因此學生對於“在五個圖形中,有四個圖形是體或面,有一個圖形是面或體,請圈出不同類的圖形”這類題錯誤率較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彌補以上不足,讓學生更好地區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較好地落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