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行程問題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行程問題的教學反思(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行程問題的教學反思1
在新授行程問題的時候,嘗試用新基礎的理念進行實踐教學。但是在課堂的實踐過程中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現在把實踐後的反思和感受記錄下來。
一、放得開、收的快。
“行程問題”的教學一反嚴謹、步步到位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採取“大放”策略——全面鋪開,讓學生自主建構。但是鑑於學生對知識準備的估計不足,還有課堂調節的方式不夠完美,可能會導致沒有完全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集中體現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課堂,無形之中收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束縛,在課堂上不敢大放手腳,學生還意猶未盡就硬生生的收了回來,從而沒能真正的進行“開放教學”。
二、細節處理不到位。
課堂教學的一些細節部分講解不夠到位,學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現個別的偏差,特別在“速度單位”這一教學環節上,概念呈現過早,導致學生理解不透,影響了以後的知識遷移。
三、教學思維“遷移”不夠
說到教學效果,我們不得不關注教學思維的“遷移”,這也完全符合理論聯絡實踐,知識運用於實際的原理。課堂中學到的`教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於實際生活,應該說大部分同學透過一節課的學習,基本上可以運用“行程問題”
中的有關理論、有關公式算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學還停留在課本當中,停留在課堂之中的現象。這和我們新課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小學數學行程問題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瞭解相遇問題的對結構特點之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對相遇問題的各個要素(運動方向、運動時間、運動結果)和其數量關係(兩人的路程和=兩地的距離、兩人的速度和×時間=兩地的距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還比較膚淺,對相遇問題中各量之間的內在聯絡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理解,為此,我把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結構特徵和解題思路定為本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另外,注意到五年級的學生因其心理、生理原因,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普遍存一個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不良習慣,故把培養學生細心、認真個性品質作為本節課的情感教育目標。把分析數數量關係(兩地的距離=速度和×相遇時間)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時,首先,以影片出示兩個人小朋友的運動畫面,讓學生觀察後進行交流、描述運動特點。過這個環節,觸動學生的腦海裡再次呈現兩人相遇情境,學生透過交流與描述,把看到的感性認識:兩個小朋友相碰了,上升到理性認識:相遇問題的結構特徵(方向:相向、時間:同時、結果:相遇),順勢讓學生根據已獲取的資訊,自編相遇求時間問題並獨立解決,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速度和×時間=兩地距離,為下面解決新問題作好知識準備。這個環節,簡潔流暢,呈現方式靈活,也遵從教育構建主義學,恰當地迎合了學生認識的心理特點。
本節課另一個可取之處是: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探索新知時,先讓學生進行觀察、對比找出兩道題的異同,透過討論、交流找出數題關係(速度和×時間=兩地距離),並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個別彙報思路,集體訂正。對於學困生,引導思考:兩人同時走一分鐘走多少米?兩人同時走270米,幾分鐘可以走完?同時指導學生畫圖幫助理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成共識:速度和×時間=兩地距離,成功突破難點。隨後,先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理清學生的解題思路,再出示變式題,更進行一步讓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最後出示生活情境:星期一,小明去上學,因走得太急粗心太意,當他走到離家500米時,才發現數學課本放在家裡,此時小明爸也已發現,怎麼辦才能讓小明最快拿到數學課本呢?讓學生對此生活情鏡進行討論,利用剛學的知識技能把生活情境轉化為數學模型:相遇求時間問題。讓學生把用知識解決習題的技能上升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數學生活化,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個環節,能放手讓學生主動去嘗試、探索,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情感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按原來的教學設計意圖我把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個性品質這個教學目標放在開放性題後,讓學生經歷解決這個生活小問題體會到,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只要我們認真、仔細就可以避免,要求學生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應該仔細、認真、踏實,教學時,因時間關係,這個教學目標不能很好在得到落實。二是,學生的動與靜處理不夠成熟。教學時,在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後,應該讓學生靜下來,給足時間,讓學生回憶和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去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造詣的高低就是在於你能不能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過程交匯融合,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溝通。為此,需要我們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反思,想方設法讓心靈碰撞出火花。在這個平臺上,心與心的“碰撞”往往是智慧的源泉。
小學數學行程問題的教學反思3
“速度、路程、時間”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中的一項教學內容。第三單元的學習主題是乘法,但從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分析,計算方法並不是這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本節課教學重點:一是理解速度的含義,並能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二是使學生從實際的問題中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並能應用這種關係解決問題。
在“速度”這個概念教學上,由於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此重點應讓學生理解“單位時間”和“走過的路程”。 教學時,先出示幾個不同單位時間行的路程,然後讓學生說說你對速度的理解。透過學生互相補充,然後總結出速度不但可以代表1小時走多遠,還可以代表1分鐘、1秒鐘等走到路程。知道速度的另一種簡單寫法。
下面的教學非常順利。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做,找找題中的速度、時間、路程分別是那個數量。求什麼,怎麼求。你發現了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很快就得出了:速度×時間=路程。再讓學生改編例題,轉化成就速度和時間的應用題,並解答。絕大多數學生會做改編後的題目, 並能得出: 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
整節課我分成了4個大環節:
1、透過學生介紹,本單元前面的主題圖中相關交通工具的速度,讓學生初步感知速度,擴大認知視野,感受人類創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透過情境揭示速度的含義後,讓學生彙報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師展示交通工具與一些動物的速度,透過一系列的交流活動後,讓學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點,概括出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透過例題和補充例題,理清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4、拓展與鞏固:不同層次的練習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課上完後,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些方面的設計符合學生的需求,以後要繼續努力,爭取讓課堂效果更好。
1、邊感知邊鞏固速度的寫法與讀法。透過多媒體的教學,讓學生對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瞭解,使枯燥的數學變得鮮活起來。
2、採用直觀描述的方式教學“速度”概念,告訴學生每小時每分鐘每秒走的路程就是速度,速度的寫法和讀法也是先問一問學生有沒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訴學生。
3、學生從不通的角度刻畫和描述,經過合作和談話,自覺地構建了比較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什麼是速度,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特別注意全體學生。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成為課堂上最活躍的人。讓他們也能掌握本堂課教學的目的。另外透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本節課也還存在著不足之處:
1、 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容不夠,放的也不夠。就像學生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學習,一環緊扣一環,沒能放手讓學生去自己研究和學習。
2、課堂評價少,無論是師生互評還是生生互評有待於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