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牧歌》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牧歌》教學反思1
《牧歌》是根據內蒙古昭烏達盟同名歌歌詞“藍藍的天空飄著白雲,白雲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鋼琴奏出平靜舒緩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長優美的第一部分音樂主題,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長調,悠揚飄逸,低迴婉轉,使人沉醉在藍天、白雲、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接著主題旋律在高音區重複一次,給人一種在草原上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感覺……樂曲抒發了人們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在學習《牧歌》一曲之前,學生還學唱過內蒙古歌曲《草原上》,於是在匯入部分我將《草原上》引出,讓孩子們用歌聲感受內蒙古歌曲的悠長與寬廣。同時,將PPT輪播內蒙古草原風光,讓孩子們在視覺上有直接的感受。透過演唱內蒙古民歌、觀賞內蒙古風光,完成教學鋪墊。內蒙古民歌中的“長調”,悠長寬廣,《牧歌》就是典型的內蒙古長調歌曲,為使孩子對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讓孩子們欣賞了民歌版本的《牧歌》,並出示歌詞,同時我也進行了範唱。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優美,然後我再將旋律單獨出示,讓孩子們也跟著鋼琴輕聲哼唱主題旋律,對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後,完整聆聽小提琴版本的《牧歌》,這時候孩子們在聆聽的時候就對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題旋律共出現三次,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對孩子們提出了聆聽的要求,聽主題旋律共出現幾次,孩子們帶著問題邊聽邊思考,達到了聆聽音樂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我都會隨著音樂無限遐想,彷彿置身於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捨……
《牧歌》教學反思2
《牧歌》是沙漢昆於1953年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作品以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牧歌》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音樂舒展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體現了南北朝民間歌謠《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樂曲主題悠揚飄逸、低迴婉轉,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有一定難度,而且對沒有去過草原的孩子來說,也是難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課的匯入就從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語和中文演唱分別演唱的,配以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圖片,將孩子們帶入到藍天白雲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
創設情境,將孩子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草原中後,開始欣賞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的聆聽,採用多種音樂實踐的形式多次聆聽:哼唱主旋律,用絲巾表現音樂,手畫旋律線等等,特別是用絲巾表現音樂環節比較出彩。第一次用絲巾表現時,讓學生自由表現,有些學生是盲目地無規則揮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現出了慢速的特點,還有些樂感好的能跟著旋律在舞動,並能表現出上下樂句的不同,可以說第一次處在探索感受的階段。經過旋律出示演唱後,再次揮動絲巾,大多數能夠做到跟著旋律分樂句進行,表現出符合牧歌的特點。用絲巾來表現音樂,是運用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的教育理念。
本課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讓學生體會小提琴這個樂器的音色特點,揉弦長弓是小提琴表現《牧歌》主要手段,透過觀看小提琴家盛中國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後再出示實物小提琴,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請會演奏的學生演一演,相信學生會把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點深深地刻在腦海裡。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孩子們彷彿置身於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捨,隨之拓展聆聽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曲,加深了學生對草原對蒙古族無限嚮往之情。
本課的設計具有以情匯入,以聲感人的特點,課堂中學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