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初步認識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分數,對於我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學生感覺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設計《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產生分數,體會到只有平均分了,才能產生分數,並且理解分數各部分的意義。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旅遊分東西。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個?
(2)把2瓶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師:我們分東西時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麼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每份分得同樣多,數學裡我們叫“平均分”。
生:蘋果每人分得2個(可以用“數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數字1”表示)
(3)現在只有1塊蛋糕,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感受: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透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找圓形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認識1/4時,同樣一張正方形紙,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透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儘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陰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來表示。
(一)認識1/2。
認識了月餅的1/2,你知道什麼是這個圓形的1/2嗎?請你動手摺一折,並把它的1/2用陰影表示出來。
師:誰能說說,什麼是這個圓形的1/2?
(二)認識1/4。
師:1/4大家都會寫了,那在正方形紙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會嗎?
師:拿出我們桌上的藍色正方形紙,先折一折,然後把它的1/4塗上陰影。(陰影部分要是這個正方形的1/4。)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4、練習層次分明。
設計練習時,層次分明,由易到難。先從剛學的知識入手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什麼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並且讓學生體會到分數的分母其實是平均分的份數,分數的分子是取的份數。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