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自然界的水迴圈》教學反思

《自然界的水迴圈》教學反思

《自然界的水迴圈》教學反思

  【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活動、讀圖思考、案例等活動性課文。

  本節教學難度相對較低,可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活動、讀圖思考、案例等活動性課文進行教學。如結合教材54頁的“讀圖思考”可拓展說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係;結合55—56頁“活動”、運用水迴圈原理,可使學生真實地瞭解人類活動對水迴圈的影響。

  2.探討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時,可利用讀圖思考主要探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關係,適當給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黃河下游河水與地下水的補給關係;補充“河流的水源補給型別”,並結合讀圖,分析說明我國不同地區的河流的主要補給來源和汛期特點。

  3.透過“自然界水迴圈示意圖”,讓學生學會讀圖、說圖和繪圖。

  利用課件展示“自然界水迴圈示意圖”,要求學生找出示意圖中的水迴圈環節、所表示的水迴圈的型別,並請學生上臺指圖進行解說,最後以動畫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種水迴圈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透過繪圖,讀圖,說圖等活動,從自然界的水迴圈示意圖中發現水迴圈的三種類型和主要環節,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4.聯絡前後所學知識和實際案例進行教學。

  如講 “水迴圈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這一知識點時,以長江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首先展示長江中下游平原景觀圖,讓學生思考長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長江上游的河谷圖片,讓學生明確這也是水迴圈的傑作,告訴學生以後我們還會進一步學習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長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並聯系大氣環流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水迴圈緩解了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這樣,把前面所學與後面將要學習的有關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不但實現了舊知識的遷移運用,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如講“水迴圈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這一知識點時,可透過展示各種流水地貌的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喀斯特地貌、江漢平原等),說明水迴圈對地表形態塑造力量的強大,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四章進一步學習水這種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並聯系以前所學的“地轉偏向力”知識,瞭解河流兩岸的侵蝕與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