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教學反思範文
前幾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上課前我就想,能不能有些新的教學思路呢?於是我嘗試著摒棄傳統的從小說“三要素”入手解讀文字的方法,而代之以人物形象把握來做突破口,根據結尾孔乙已大約的確死了推測其失蹤,假設魯鎮派出所要準備一分人口失蹤檔案,請你幫助填寫。於是課堂以填寫“孔乙己失蹤小檔案”的形式展開,切入到人物小說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輻射。從效果看,抓住了教學的制高點,學生能積極思考,在填寫檔案的過程中學生既訓練了思維又讀懂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在給孔乙己塑像中把孔乙己這尊像塑在了孩子們心中,而且,由於形式新穎吧,很受學生歡迎。
但預設不等於現實,它需要在隨機的生成過程中得到補充、矯正和深化。備課時,我沒有想到孔乙己不會令心清如水的孩子同情,所以當我提問:作者(或你)對孔乙己的態度如何時,王同學說“孔乙己不能讓人同情,他被打折腿是罪有應得。”班上許多同學都點頭同意,我覺得有些心寒,但是,我還是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我慢慢的引導大家讀書,啟發大家思考:孔乙己為什麼要去偷?他偷了什麼?他的認罪態度如何?教室裡少了幾分浮躁,多了幾分安靜。同學們開始沉入課文之中,感知著孔乙己的悲苦。我動情地說:“這麼一個可憐的人拖著斷腿,墊著蒲包,帶著懇求的神色,幾乎是跪在你的面前,你就不能產生一點點悲憫之情?”,我聽到了孩子們肅然的“同情”聲。原來,孩子們並非無情,他們是沒有讀懂,顯然,對文字的'漠視,對“人”的漠視,可能導致人文情懷的萎縮。我們不能在“自主學習”的幌子下讓學生隨意地、長久地自主感悟文字內容,而應該對學生的“讀”進行恰當的示範、引領和指導。這也是我這堂課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