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學反思

《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學反思

《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學反思

  本週的教學內容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分析主部,即草橋結拜。

  上課前我先播放音樂《梁祝》,讓學生在音樂中走進教師。匯入時我提了個問題(剛才播放的音樂節選自哪部作品?)在點出課題後,我開門見山的簡介了小提琴協奏曲及奏鳴曲式的概念,接著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節課都在我我的計劃中順利地結束了。

  可後我聽了陳老師的分析,對這節課做了反思,這一節課一直在順著我的思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整堂課的教學計劃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使得整節課成了一言堂模式,這是我《新課程標準》學習得不夠深不夠透徹的緣故。《新課程標準》就是要改變一親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因此,我對此課作了以下修改:在匯入時改問“我們剛才所聽的音樂的主奏樂器是什麼樂器?”學生答完後再聽一遍問“除主奏樂器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樂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鋼琴協奏曲”等等的概念。“奏鳴曲式”這一概念由於其理論性十分地強,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課時,在“英臺抗婚”、“化蝶”這兩大部分欣賞完之後再介紹,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開部”等字眼都用“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化蝶”來替代。

  在完整欣賞“草橋結拜”前,又增加了主題音樂的學唱,由於有的學生會哼唱主旋律,所以他們的學習興趣非常強烈。然後在分段欣賞的同時讓學生根據我的提示分析了音樂的重要情緒及使用的主奏樂器等等。

  經過這一修改,在第二個班上時課堂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