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團場教學中對反思式教學應用的初步探討論文

團場教學中對反思式教學應用的初步探討論文

團場教學中對反思式教學應用的初步探討論文

  摘 要: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只有透過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及時發現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才能讓我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才能不斷讓我們的教學趨於完善、更加完美,才能引導我們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關鍵詞:反思 語言 評價 教學方法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的變革,不斷地孕育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內容,反思型教師教育思潮,成為時代的需求。而在中國,也在進行著反思型教育與教學的探索和總結,也在不斷地在全國普及著反思型教育與教學,也在不斷地培養著具有反思型教育教學的老師和學者,哪怕就在我所在的邊遠學校——166團中學,這些年也在進行著反思型教育與教學的研究工作。這不僅源於國家的號召,也是我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逐步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反思的教學和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教育,要想教好學,要想做一名合格教師,就應該將自己打造成一名反思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透過這些年對反思教育的初步研究,我個人認為,反思教育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教師自我反思

  要想切實減輕學生心理上和學習上的負擔,讓所有的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學習物理,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底蘊、紮實的教學基本功,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不斷要求進步,不斷要求完善自我教學形式的責任心。而教師的教學要想進步、就要在自己前行的道路上不斷地反思自己。教師的反思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語言。

  語言是一種藝術,但它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都會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語言藝術。而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首先必須有足夠的親和力,只有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建立起融洽、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才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步驟,才能切實減輕學生學習上的'負擔,讓學生更加輕鬆、愉快地學習。其次,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必須要注重物理術語在教學中的運用。最後,教師的語言還要注重時效性。教師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必須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精闢,過多的話不要說,累贅的話不要說,沒用的話更不能說。

  2.教師要反思自己對學生的評價。

  首先,要對自己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反思;其次,教師還要反思自己在課堂上是否發現了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最後,教師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課堂上是否對學生使用了鼓勵性語言。教師不僅要鼓勵答對的學生,對答錯的學生更要鼓勵;不僅要鼓勵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生,還要鼓勵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讓我們鼓勵性的評價貫穿整個課堂,這樣的課堂氛圍才是學生所需要的課堂氛圍,這樣的評價才是學生所需要的評價。 3.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反思我認為是從“得與失”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教師在課後要反思自己的“失”,也就是教師要對本節課中出現的學生聽不懂或者是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反思,反思學生為什麼聽不懂、在哪個環節沒有聽懂,進而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另一方面就是“得”的反思。一堂課,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閃光點,那麼就說明這堂課是一節失敗的課。教師不僅要學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要發現每堂課中自己的亮點,這樣不斷地存“得”除“失”,教師才能不斷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二、教會學生反思

  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去做人。而教會學生反思,是對這三個方面的有益補充,學生只有學會了反思,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才能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做人的道理。而我在讓學生反思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去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自己在本堂課中的表現:我在這堂課中學到了什麼?有什麼知識沒有理解?為什麼沒有理解?

  2.反思自己在一段時間內收穫的知識和自己的付出是否成正比,如果付出大於收穫,就要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存在問題,要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出及時的調整。

  3.反思一段時間內自己身邊的同學、老師對自己的態度變化,如果出現問題,就要針對自己的言行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

  總之,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只有透過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及時發現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才能讓我們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才能不斷讓我們的教學趨於完善、更加完美,引導我們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徐國英高春利《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新修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許志《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3.孫德玉《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