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的媽媽不在家》小班教學反思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小豬形象為主線貫穿始終,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並且這個故事蘊含了一些小動物主要特徵的科學知識,整個故事的情感基調比較深,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故事簡單又不失趣味和意義。
二、重難點
突破根據《綱要》對語言領域的目標要求,結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活動重點定為: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應詞句:"沒關係,沒關係,我來幫助你"。
難點為:理解故事內容,學會給予別人幫助時說:"沒關係,沒關係,我來幫助你。"
三、活動的思考
當前,學語言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基本上都是老師教,幼兒學。然而本次活動是故事的形式,如果先以教師講一遍故事,然後提問故事中的內容這樣的方式讓幼兒學習。我想很多幼兒對於這種枯燥的語言教學是愛不起來的,況且小班幼兒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也集中不起來。這讓我想到了我園的"兒童中心,遊戲精神"所詮釋的原色課堂理念,它能讓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因此本次活動我緊緊圍繞這個理念,以兒童的主體地位為中心讓幼兒"多說",將遊戲帶進語言課堂讓幼兒"多做",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談話引出故事,讓幼兒"多說"活動開始,我採用了幾個簡單的提問,如"寶寶們愛自己的媽媽嗎?""為什麼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你們會有什麼感覺?"在提完這個問題後,小朋友的情緒被拉動了,很多孩子說:"媽媽不在家,我會很想她!"還有的說:"我會坐車去找媽媽!","我覺得我很傷心,我想打電話給媽媽!"小朋友各抒己見,想法很多,這個環節一是為了引出接下來的故事情節,二是為了和故事最後的'情節相互呼應。但課後我感覺對於剛開始的情感匯入還不夠,沒有能夠讓孩子多說,多感觸媽媽的愛。
(二)遊戲表演解讀故事,讓幼兒"多做"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先一一出示三個鄰居的圖片,引導幼兒根據特徵想象它們的本領並且結合表演動作。比如:大象媽媽有長長的鼻子可以灑水,引導幼兒模仿大象媽媽揮動自己的手臂就像個長鼻子一樣;袋鼠媽媽有個大口袋能睡覺,引導幼兒自我模仿袋鼠的大口袋;牛媽媽有好喝的牛奶,讓幼兒學一學擠牛奶的樣子。這個環節中幼兒不僅能多說還能多表演,這樣的方法可以調動孩子的思考積極性,還能加強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緊接著我又問"它們是怎麼幫助小豬的呢?"這個問題一出現,孩子們就開始思考剛才故事裡動物的本領,許多孩子還開始運用自己的肢體來表演大象媽媽的長鼻子,一邊表演一邊說:"大象媽媽的長鼻子能噴水能給小豬洗澡。"於是我乘熱打鐵,讓幼兒們跟隨音樂一起來模仿故事裡的情境。透過遊戲表演的方式讓幼兒們對小動物的特徵很好的採用生活化的方式解釋出來。像"大象媽媽的長鼻子像蓮蓬頭",很多小朋友都不理解,後來透過動作及讓孩子們把平時洗澡的經驗結合,一下子就讓孩子們明白了。
在對這節小班語言課的研討過程中,園內許多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和建議,透過一次次的研討,對內容的修改,讓我學習到了很多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也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更加透徹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