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集合7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是時候開始寫計劃了。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為了更好的完成學校的七年級數學的教學任務,依照教導處的工作計劃,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特制訂如下教學計劃:
一、教學指導思想
結合20xx版的《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本學期將繼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活動,進行探索與發現,以自身的體驗獲取知識與技能;努力實現基礎性與現代性的統一,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現代資訊社會的發展要求,透過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操作運算,擴充套件思路,一方面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訓練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和發散式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介紹:
根據小學升初中考試的情況來分析學生的數學成績不算理想,總體的水平一般,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視聽法的指導。學習離不開思維,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學生常常固守小學算術中的思維定勢,思路狹窄、呆滯,不利於後繼學習,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法指導。學生在解題時,在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問題,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學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與其學業成績的好壞相關,大部分學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份較多,理解記憶的成份較少,這就不能適應教學的新要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法指導。本學期的工作重點是扭轉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培優補差,同時強調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反對死記硬背,以推動數學教學中學生素質的培養。
三、本冊教材分析
七年級數學上冊共包含以下5章,第一章有理數主要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是有理數的有關概念。教學中應從主觀到抽象逐次推進二是有理數的運算。特別是三級混合運算,也應逐次推進且應多練,學好本章為今後的數學學習起奠基作用。第二章整式的加減,是現實生活中的變化的量之間的關係用代數式簡明準確地表示出來,是以後數學知識的基礎。列代數式中不少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應注意逐步推進。第三章一次方程與方程組方程是初中代數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最簡單的多元方程組,教科書按照“實際問題—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數學模型的解—回到實際問題解決”。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重要載體。第四章直線和角本章是平面幾何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幾何體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點、線、面、體之間的關係,初步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相互關係。第五章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本章讓學生了解資料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經歷從事資料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動,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絡,瞭解普查與抽象調查,理解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會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資料。
四、全書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透過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和代數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數和代數式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能運用有理數,代數式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有理數的代數式來進行描述;瞭解開方和乘方是互為逆運算,知道實數和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會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在經歷物體和圖形的初步認識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識圖與作圖技能,認識最基本的圖形——點和線,進而認識角、相交線和平行線,掌握與此相關的基本推理技能;學生透過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做出判斷並進行交流活動的全過程,體會資料的作用,掌握基本的資料處理技能,形成對統計與機率的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學會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資訊做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有理數、代數式刻畫事物間的相互關係。②學生透過在探索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能在說理的推證過程中,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③學生能在資料的收集與表示中,學會收集、選擇、處理數學資訊,做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並能用例項進行檢驗。④學會能結合生活實際的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⑤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對比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並學會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⑥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學習,養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學生透過初步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絡,樂於接觸生活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參與數學話題的研討,從中懂得數學的價值,形成用數學的意識。②學會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勇於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克服困難並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③學生透過學習,體驗到數學中的有理數、代數式和幾何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這些數學知識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從而瞭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認識到數學活動是一個充滿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的探索過程,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⑤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能虛心聽取、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從而學會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⑥透過閱讀學習,瞭解我國數學家在數學上的傑出貢獻,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
五,教學方法與措施
1、認真構建“三為主”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我們要在反思中成長,學生要在反思中進步;我們要反思的主要內容是怎樣最佳化教學設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要反思的主要內容學習積極性、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運用是否得當、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2以學生為主體,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從小學數學到初中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飛躍,怎樣幫助學生慢慢過渡是一個難點,從細小的問題、每一個小知識點出髮結合小學知識融匯到初中的知識中去,從而使學生很快接受知識。
3。教學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接受程度,兼顧學生的特徵和差異,步步為營,梯次推進,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推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為學生確立的學習標準目標細化,使學生能很快達到,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標準。
4、精心設計習題,使習題從簡單到複雜形成梯度,引導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實現一題多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批改作業做到全批全改,從過程到步驟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作好總結,從而使學生慢慢養成認真按步驟做作業的習慣。
5、繼續實行課前預習的模式。課前五分鐘每個班的課代表把上一節課涉及到的典型題目呈現在黑板上,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複習上一節的內容,而且也能做到儘快把學生從課間拉回到上課的狀態,併力求把學生中新方法新思維挖掘出來。
6、實行獨學,對學,群學的幫扶活動,由好學生帶動一個差一點的學生,從知識、作業、學習習慣等各方面互幫互助,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合理落實各項教學常規
1、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三為主”課堂教學模式,在備課時深入鑽研教材,正確地掌握和處理好教材的重點、難點,準備大量的、難度不同的習題備用,備課以個人獨立鑽研備課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廣泛吸取其他老師的優點和精華,完善自己的備課達到精益求精。
2、上課時要嚴格按照“三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步驟進行教學,講課時要圍繞中心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個教學過程要嚴密組織,使課堂教學既層次分明,又協調緊湊。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特別是要照顧到差生,力求使他們能掌握本課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作業要求要嚴格,但佈置的作業要適量。精選作業,根據不同程度學生,佈置適當的選做題,以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分層教學、佈置作業。作業批改要有批語,批語要多鼓勵學生,根據作業情況查缺補漏,做好個別輔導。
4、要保證後進生的進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特別是精心設計一些適合他們的問題和練習作業,引導他們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自習課或課餘時間,加強對後進生的個別輔導。
七、積極參加校本研修和教研工作
充分利用每週的“學科教研活動日”和集體備課,加強理論學習研討,提高理論實效,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教學觀摩和說評課活動。結合學校的課題研究做好適合數學學科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訓練方法;在上好每一節課的基礎上,及時寫出教學反思為以後工作做好總結。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3)班有62人。由於剛剛跨入小學校門,年也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地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七個單元: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一);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二);3、分一分、認識物體;4、11-20各數的認識;5、20以內的進位加法;6、20以內的退位減法;7、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透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讀懂學生,真正做到備好課,因材施教,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放手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
3、充分利用課外教輔材料,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吃得飽”;利用課餘時間對學困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吃得了”。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4、上課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精彩的發言給予表揚,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6、利用家長聯絡本和校訊通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和溝通,適當交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家長們針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補充。
7、對於作業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兩種評價,如正確率和書寫整潔度都做評價,全對的學生批改的日期上方得大五角星,如果作業有錯的學生,等訂正後在批改的日期下方得個五角星。
六、課時安排
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略)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 創設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1、讓學生畫圓、描述、交流,得出圓的第一定義:
定義1:在一個平面內,線段OA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A隨之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叫做圓.固定的端點O叫做圓心,線段OA叫做半徑.記作⊙O,讀作“圓O”.
2、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出圓的第二定義.
從舊知識中發現新問題
觀察:
共性:這些點到O點的距離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內還有到O點的距離相等的點嗎?它們構成什麼圖形?
(1) 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O)的距離都等於定長(半徑的長r);
(2) 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圓上.
定義2:圓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3、點和圓的位置關係
問題三: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怎樣?(學生自主完成得出結論)
如果圓的半徑為r,點到圓心的距離為d,則:
點在圓上d=r;
點在圓內d
點在圓外d>r.
“數”“形”
二、 例題分析,變式練習
練習: 已知⊙O的半徑為5cm,A為線段OP的中點,當OP=6cm時,點A在⊙O________;當OP=10cm時,點A在⊙O________;當OP=18cm時,點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證:矩形的四個頂點在以對角線的交點為圓心的同一個圓上.
已知(略)
求證(略)
分析:四邊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證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的圓上
證明:∵ 四邊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OA為半徑的圓上.
符號“”的應用(要求學生了解)
證明:四邊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個點在以O為圓心,OA為半徑的圓上.
小結:要證幾個點在同一個圓上,可以證明這幾個點與一個定點的距離相等.
問題拓展研究:我們所研究過的基本圖形中(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圖形的頂點在同一個圓上.(讓學生探討)
練習1 求證:菱形各邊的中點在同一個圓上.
(目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A層自主完成)
練習2 設AB=3cm,畫圖說明具有下列性質的點的集合是怎樣的圖形.
(1)和點A的距離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2)和點B的距離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3)和點A,B的距離都等於2cm的點的集合;
(4)和點A,B的距離都小於2cm的點的集合;(A層自主完成)
三、 課堂小結
問: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在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強調:
(1)主要學習了圓的兩種不同的定義方法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
(2)在用點的集合定義圓時,必須注意應具備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3)注重對數學能力的培養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圓裡半徑和直徑的相互關係;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4、透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和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生活中典型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驗證圓的特徵;
難點:圓的畫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創設問題情境——電腦出現:白兔、黑兔、灰兔和花兔騎車比賽跑。問:誰跑得快?(圓的、方形的,橢圓的,花兔的車輪是圓形,但軸心不在圓上)
2、為什麼白兔跑得快?
3、請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周圍的物體上哪裡有圓?(微機出示硬幣、鐘面、圓桌等物,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
4、你們想進一步瞭解有關圓的知識嗎?這節課咱們一起來學習“圓的認識”(板書)
本文導航 1、首頁2、教學過程3、鞏固練習 二、講授新課
分組討論,探索圓的特徵。
1、 藉助工具嘗試畫圓,初步感知。
(1) 讓學生分組利用老師提供的工具(圖釘、線繩、鉛筆頭)在紙上畫一個圓。
(2) 小組交流畫圓的方法。(線上繩的一端套上圖釘,另一端套上鉛筆頭、圖釘固定一點,鉛筆頭繞圖釘旋轉一週,就得到一個圓。)
(3) 為什麼有的小朋友畫的圓不圓呢?(a、圖釘沒有固定在一點上;b線繩旋轉時沒有拉緊。)
(4) 教師演示畫圖,學生口述方法。
2、 認識圓各部分名稱。
(1) 認識圓心。
畫圖時圖釘所固定不動的點叫圓的圓心,通常用英文字母“O”表示,板書(圓心“O”)。教師帶學生讀圓心“O”學生標出所畫圓的圓心,並用字母表示。
師生共同觀察電腦顯示,圓心在什麼地方,圓就在什麼地方。(板書: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2) 認識半徑
a、連線繩的兩端畫一條線段,這條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板書:r(半徑)。帶學生說一遍,學生用“r”表示自己所畫的半徑。
b、做一做,判斷哪條線段為圓的半徑?(見電腦圖)
c、現在請同學在圓上畫幾條半徑,看誰畫得又好又多。學生透過動手和觀察電腦,歸納:半徑有無數條(板書)。
d、用直尺量一量自己所畫的幾條半徑,長度怎樣?(板書: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e、看電腦,邊觀察邊思考,圓的半徑長短不同,圓的大小怎樣?(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3)認識直徑。
a、按老師的要求在自畫的圓上再畫一條線段。(這條線段要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象這樣的線段,我們把它叫做圓的直徑,用字母d表示。
b、提問:圓的直徑必須具備那些條件?
c、做一做,判斷哪條是圓的直徑?
(4)、探究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a、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半徑與直徑有什麼相互關係?透過彙報交流板書:
半徑r,直徑d。在同一圓裡,d=2r,r=d/2,有無數條,長度相等。
b、做一做,填表。
r(釐米)
0.1
6
d(釐米)
2
2.8
c、用圓規畫圖。(自學課本圓的畫法。學生用圓規練習畫任意圓。畫一個半徑是3釐米和直徑是4釐米的圓,小組互相檢查。小組彙報,歸納畫圓的畫法。
教學過程3、鞏固練習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1)在一個圓中有一個圓心,無數條半徑。( )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3)半徑總是直徑的一半。( )
(4)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
四、解決實際問題(討論)。
(1)車輪為什麼做成圓的?
(2)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CAI演示,輔助解決問題:利用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距離都相等,所以採用圓形車輪,並且把車軸裝在圓心上,保證車子執行平穩。
五、全課小結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深化教學改革,以促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出發點,課堂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活動為主線,創新為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體現新課程、新標準、新教法 堅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減負增效的教育教學模式,從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恆地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往往延用小學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這樣既沒讀懂弄透,又使其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要重視對學生的讀法指導。七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要重視聽法的指導。學習離不開思維,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七年級學生常常固守小學算術中的思維定勢,思路狹窄、呆滯,不利於後繼學習,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法指導。學生在解題時,在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問題,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學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與其學業成績的好壞相關,初一學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份較多,理解記憶的成份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一教學的新要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法指導。
三、教材及課標分析
1.透過實際例子,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會用正負數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
2.理解有理數的意義,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藉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會求有理數的相反數與絕對值(絕對值符號內不含字母),會比較有理數的大小.透過上述內容的學習,體會從數與形兩方面考慮問題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理解有理數的運算律,並能運用運算律簡化運算.能運用有理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問題.
4.理解乘方的意義,會進行乘方的運算及簡單的混合運算(以三步為主).透過例項進一步感受大數,並能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瞭解近似數與有效數字的概念.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人,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上課能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問題,能按時完成作業。但是自覺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依賴性太強,有的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差,存在很明顯的兩極分化,後進生的面還是大,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在重點抓好基礎知識輔導的同時,加強後進生的輔導和優等生的指導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優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分為“圓柱和圓錐”、“比例”、“圖形的運動”、“正比例和反比例”、“數學好玩”和“總複習”六部分。“總複習”包括4個單元。
(一)圓柱和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
(二)比例:包括“比例的認識”、“比例的應用”、“比例尺”、“圖形的放大和縮小”4個課題。
(三)圖形的運動:包括“圖形的旋轉(一)”、“圖形的旋轉(二)”“圖形的運動”“欣賞與設計”4個課題。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4個課題。
(五)數學好玩:包括“繪製校園平面圖”、“神奇的帶子”、“可愛的小貓”3個課題。
(六)總複習: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一定比例進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平面圖形的比例尺。
3、學生在圖形的運動學習中,透過觀察、操作、想象,經歷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能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發展空間觀念;經歷運用平移、旋轉或作軸對稱圖形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結合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4、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和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會使用學過的簡便演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會解簡易方程;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5、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徵,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絡,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表面積和體積。
6、使學生鞏固已獲得的一些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進一步明確各種計量單位的應用範圍,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名數的簡單換算。
7、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解答所學的應用題和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能運用不同的知識解答問題,加強整數、分數運算和比例之間的聯絡。
2、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特徵;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瞭解體積的推導過程。
3系統的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定目標。
五、教學措施
1、加強計算訓練,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加強口算練習,學會解答比較簡單的整數、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逐步提高學生四則計算的能力。
2、在教學中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以及遷移類推的能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
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4、重視學法指導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達到“教是為不教”的目的。
5、改變觀念,增強學生實踐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六、課時安排
1、圓柱和圓錐7課時
2、比例7課時
3、圖形的運動7課時
4、正比例和反比例7課時
數學好玩3課時
整理與複習3課時
總複習數與代數15課時
總複習圖形與幾何9課時
總複習統計與機率5課時
總複習解決問題的策略15課時
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一)內容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邊、直角邊”.
(二)內容解析
本課是在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四個判定方法(“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類,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已學過的所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但兩個直角三角形中已有一對直角是相等的,因此在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時,只需另外找到兩個條件即可,由於直角三角形的這種特殊性,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又有別於其它的三角形.
教科書首先給出一個“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與判定兩個普通三角形全等的不同之處.然後透過探究5的作圖實驗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滿足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過程,然後在學生總結探究出的規律的基礎上,直接以定理的方式給出“斜邊、直角邊”判定方法.最後,教科書給出一個例題,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運用“斜邊、直角邊”證明兩個直三角形全等,並得到對應邊相等.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是:“斜邊、直角邊”判定方法的運用.
二、目標及目標解析
(一)目標
1.理解“斜邊、直角邊”能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2.能運用“斜邊、直角邊”證明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並得到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二)目標解析
1.學生經歷探索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學生能從具體的問題中找出符合“斜邊、直角邊”條件的兩個直角三角形,並能證明這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由於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具備一般三角形所沒有的特殊性質.例如,對一般三角形來說,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分別相等,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而對於直角三角形來說,已知斜邊和一直角邊分別相等,能夠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直角邊確定了,根據勾股定理,得到第三邊也是確定的,從而可以利用“邊邊邊”或“邊角邊”證明滿足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但是勾股定理是後面學習的內容,在這裡不能運用勾股定理來證明這個結論,只能透過實驗操作、觀察得出定理.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難點是:“斜邊、直角邊”判定方法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言
前面我們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四個判定方法(“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本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問題1:對於兩個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條件外,還要滿足哪幾個條件,這兩個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
兩個直角三角形滿足的條件
全等依據
方法1
兩條直角邊分別相等
“SAS”
方法2
一個銳角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
“ASA”或“AAS”
方法3
一個銳角和斜邊分別相等
“AAS”
追問:如果滿足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這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嗎?
師生活動:師生共同得出上面的三個判定方法,學生思考猜想:滿足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設計意圖】直接進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讓學生大膽提出猜想.
(二)探索新知
問題2:探究5
任意畫出一個Rt△ABC,使∠C=90°,再畫一個Rt△A′B′C′,使∠C′=90°,B′C′=BC,A′B′=AB,把畫好的△A′B′C′剪下來,放到△ABC上,它們全等嗎?
畫法:
(1)畫∠MC′N=90°;
(2)在射線C′M上擷取B′C′=BC;
(3)以點B′為圓心,AB為半徑畫弧,交C′N於點A′;
(4)連線A′B′.
追問:作圖的結果反映了什麼規律?
你能用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概括嗎?
文字語言: 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分別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簡寫成“斜邊、直角邊”或“HL”)
五、小結反思
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個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總共有哪些方法?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設計意圖】回顧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幾種判定方法,形成知識體系.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12.2第7、8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