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為了以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本學期我擔任五、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任務。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要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於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並且互為影響的。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於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麼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鍊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要充分利用並且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並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並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才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於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絡,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於進行探究。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透過各種活動,透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範圍不斷擴大,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階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

  (三) 要刻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佔有極為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為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才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四個主題單元。第一單元《我會保護自己》,設計了四課教學內容,由近及遠,首先從保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學生知道人的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直接影響著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身體。然後,將關注的視角轉向我們生活的學校、家庭和社群,從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特別是交通安全問題,以及人為的一些傷害和危及學生安全的行為,讓學生從多方面瞭解保護自己的相關知識,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最後,透過《學會自護自救》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

  第二單元《我嘗試自主學習》,設計了三課教學內容,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以及良好的學習心理等內容加以綜合,以貫徹《課程標準》中有關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珍惜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教學內容要求。讓學生透過兩個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學習中的成功經歷,體驗到的學習心理對學習成功的重要性,進而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做學習的小主人。

  第三單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單元以大課文的思路,將丹丹、何瑩瑩、張青三個小主人公貫穿於整個單元之中,並透過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朋友交往應該學會寬容、以誠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發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很容易聯絡到自己平時的言行,反思自己,並從她們的故事中學會正確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樂,沒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在一起》是關於集體生活的內容,本課從集體生活需要規則--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維護集體榮譽--集體生活中的民主這三個層面,讓學生對集體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責任和權利,從而更好地在集體中成長,更好地為集體服務。

  三、教學目標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為,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著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並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網際網路。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網際網路。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峰、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透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透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閱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透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說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 學生情況簡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26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 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 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小學生要學法守法。

  6、 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7、 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透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教學進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