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5篇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釐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

  今天有幸來到北京路小學執教了青島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阿福的新衣》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透過這次活動,讓我感受頗深,也備受鼓勵,從中有了很多的體會與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動畫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用到了各種鼓勵的小標誌,調到了孩子學習的慾望,一節課下來孩子們有了收穫,我也感受到了教的快樂,感謝北京路小學和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以及我們辦事處的領導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的平臺,讓我們在交流互動中,再一次昇華了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的研究。

  現在我將上課時的體會做如下反思:

  一、 動畫匯入,激發興趣

  把課本中的情境圖做成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學生更樂於欣賞,從而引發對學習的樂趣,繼而分析動畫“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讓他麼明白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 動手實踐,認識釐米

  這是一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先讓他們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感受認識一釐米,在此基礎上又認識了2釐米、3釐米等等其他的幾釐米長,為孩子的估測能力打下了基礎。

  三、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現在教學講究合作,在課堂中我多次培養了孩子的這種合作意識,例如:把你的發現說給同桌聽一聽,把想法和周圍的夥伴交流一下等等,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認識,從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授。

  但是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這也為本次教學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真誠感謝北京路小學的老師和領導為我提出的寶貴意見,有了大家的指點,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多加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

  我將上課時的一些不足之處也做了如下的總結:

  一、 語言方面

  數學課講究的就是精煉,但是我的課堂語言還不夠專業,聲音語調也未能做到抑揚頓挫,到最後甚至語氣還出現了急躁,所以我還需要進一步錘鍊自己的語言,找準低年級孩子的特點,讓語言更具調動性。

  二、 課堂生成

  這主要體現在學習測量方法這個環節的處理上,也是本節課最有遺憾的地方,未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資源,沒有讓教學在孩子的發現下自然順暢的進行,比如:學習測量時一個學生未能理解為什麼是5釐米,我也對他進行了相應的提問,但是追問的不夠,使得他的理解不深刻,而只是強硬的被動接受了結果。能不能抓好孩子的問題,這是對我課堂組織能力的一個考驗,有了這次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向名師學習,多聽取意見,多注意自己的日常教學,不能讓平日的壞習慣成為制約我發展的永久缺點。

  三、 教學組織

  整個課堂的組織不夠緊湊,環節的銜接不能做到順暢自然,導致我計劃的拓展延伸練習未能呈現,使得孩子的學習只能停留在基礎的認識階段,沒有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延伸。

  透過這次活動,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和審視,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更讓我體會到了來自心底的感動,伴隨在我整個的教師生涯中,期待有更多這樣交流學習的機會。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2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說,稍難了一些。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選擇,這於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寬度、大門牙、眼睛、田字格、開關按鈕等等,這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一基礎,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概念。

  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數。透過對比,讓孩子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速。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3

  這一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第一:預設以小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由於課件準備不充分,導致故事音訊沒有播放出來,所以口述講解,感覺效果不是特別好,很多學生聽得不是很認真。

  第二:讓學生體驗一庹,一拃,一腳等用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黑板,課桌,講臺等的長度,讓學生進行感知,從而得出結論:不同的人進行測量同一物體,測量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統一長度單位,從而引出單元課題《長度單位》。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積極,都試著去測量,每個人都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測量結果。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過程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讓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測量—比較—探究”,進而深刻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第三:認識尺子,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同學都閒不住了,課堂紀律不是特別好,當我讓學生觀察尺子,分享觀察結果時,有部分同學已經在拿著尺子敲擊桌子了,還有一部分同學用手中的皮尺摺疊成各種形狀,我找同學分享結果時,很多同學都搶著回答,沒有紀律,感覺這一環節有些失敗,並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認識並感知1釐米,在認識釐米時,讓學生上黑板寫釐米兩字,比賽誰寫的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1釐米是今後學習測量和估測的重要基礎,利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對1釐米實際長度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釐米時有一部分同學在玩所以這一內容執行時間很少,是這一節課最失敗的一點。

  第五: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這一環節,很多同學都會測量,但是能說出來如何測量的學生很少,只有幾個別同學說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測量,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釐米,所以對於學生的敘述能力和語言能力還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

  總之,可能是由於新老師,剛開學,他們還沒有進入收心學習的狀態,再有我備課不夠充分,另有他們在暑假時間大都預習過可能知識都會了,覺得並不需要聽,所以感覺這一節課並不成功。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4

  這節課教材安排的例題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釐米的概念,掌握一釐米的長度。教師首先介紹知道東西的長度,要用尺子來量,接著介紹各種各樣的尺,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緊接著設疑激趣,激發學生主動觀察自己的學生尺,不僅為下面認識釐米與用釐米量作了孕伏,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在生動愉悅的氣氛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變化多樣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提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契機,便於學生進入積極探求新知的狀態,從而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在探索新知的環節中,讓學生指一指、比一比、說一說、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多種感官的參與,不僅不斷激發學習熱情,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大有益處。

  在課的結尾能力拓展環節,教師故作為難,請學生幫忙用破尺子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真正學會了數學地思考,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並學會了如何根據直尺的特點選擇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豐富學生的釐米表象;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己實踐;多樣化的測量方法在學生的體驗之中得以最佳化,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科學的、合理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的體驗之中不知不覺地生成。

  最後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不僅說說自己的收穫,還評價其他同學的表現,透過自評、互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後設疑不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為下節課認識米作了孕伏。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透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透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透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6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透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釐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米和1釐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釐米的長度概念。

  2.透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釐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透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透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複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7

  上課前,我的心裡並沒有底,儘管這一課已是磨課數遍,但是心中仍有顧忌。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數學課,心想:自己的引導是否會到位;是否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我也深知孩子們的應答我根本是無法預料的,但我又特期待與孩子們的表現。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於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上一節課的自選單位測量。學生在這樣的測量活動經驗的積累中,已經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並會用“長、短、一樣長、短一些、長得多、有幾個什麼那麼長”等等詞語來形象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徵。所以本課的教學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的。關注了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從學生興趣出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透過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發認知衝突:裁縫師傅用手給阿福量衣服的長度,告訴徒弟身長三拃,徒弟認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卻太小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進而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拃做出來的衣服大小不同,讓學生理解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揭示1釐米——認識1釐米——製作並認識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量一量(量課前“師傅和徒弟的一拃長”及“數學書的寬約幾釐米”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釐米,學會測量。透過讓學生實際測量師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長,並透過比較,再次體會建立統一標準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教學“製作刻度尺”這一操作活動時,學生們集思廣益,開拓思維,力求完美,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數學要來源於生活和現實,應用於生活和現實。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親歷數學思維的過程,學生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的,採用了探究研討法,充分體現了新理念。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沒能很好地引導其他同學及時準確的評價,特別是來自於同伴的評價,這樣會更有效的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8

  今天上了《認識釐米》這節課,因為是公開課,思考了很多,思考這節課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該如何來呈現。早晨上完課之後,又思考了很多,因為下午要與大家交流。回顧我的教師職業生涯,正是一次次公開課、比賽課的磨礪,讓我對數學課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認識,也在這其中不斷的成長。

  我透過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把握好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帶著和學生一起探討,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交流。注重兼顧差生,儘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討論中。是一節很實在的課。

  2、重視“操作活動”在“圖形與幾何”模組教學時的應用。聯絡生活實際切入話題,合理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注重知識的構建過程。

  3、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問題語言完整性的指導。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細緻表達自己的觀點,適時透過追問、澄清、啟發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正確的表達和交流。

  二、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一年級後期孩子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把握不準。在課堂上很多時候的提問語言不夠精準,在學生回答不準確時,很多時候的提問並沒有扣住核心問題。這是我的一大軟肋。這也是課堂時間把握不準的重要原因。

  2、全面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對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應當非常準確,各個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也應當非常準確,我在儘量讓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時候適得其反。今天又忘記寫課題了。

  三、兩點思考和一點請求

  1、進一步加強對課標20xx版的研讀,進一步深刻把握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堂目標,及其關係,做到課堂上時時刻刻心中有目標,緊緊圍繞目標。

  2、在平常的課堂上訓練自己的能力,儘量當公開課一樣上。

  3、請求各位領導、同事給予我誠懇的建議和指導。

  《認識釐米》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挺多,要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形成1釐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尺量1釐米的長度。上課時首先讓學生體會測量長度必須要有長度單位,同時瞭解到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某部分作為長度單位,但是由於各人的差別,量的結果也會不同,讓學生明白測量單位不統一,測得的結果自然不一致,從而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後來人們發明了測量長度單位的工具,尺子的長度單位是統一的,釐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透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用釐米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透過具體方法的知道,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學生在學習釐米這個概念的時候並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釐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釐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釐米,究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釐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釐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釐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9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後認真總結並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後提問:“看到《認識釐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思考後提出,生1:為什麼要認識釐米?生2:認識釐米對我們有什麼用?生3:1釐米有多長?生4:用釐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釐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釐米;

  (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節,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釐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於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於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節。學生透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在學生提出目標後,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釐米、2釐米、4釐米這一環節時,採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

  (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釐米;

  (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釐米;

  (3)從刻度3到刻度 13,紙條長度10釐米;

  (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釐米;……

  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釐米後,我問到:你們怎麼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透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還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後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於實際長度” 一帶而過。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包括認識釐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畫出幾釐米長的線段。在認識概念的時候,先圍繞一釐米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展開。先讓學生觀察1釐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釐米,然後在生活中尋找1釐米,在認識1釐米的基礎上認識3釐米、5釐米等。認識了釐米之後學習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透過觀察、自主操作來熟悉測量的方法。最後是教學畫一條几釐米長的線段的方法。

  我覺得學生在學習釐米這個概念的時候並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釐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釐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釐米,究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釐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釐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釐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另外,學生在作圖時很容易畫不準確,長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後來我讓學生先在0和幾刻度的地方點一個小點,然後再把兩點連起來。這樣作圖的情況會好一些。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1

  認識釐米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1釐米的表象。還要學會用釐米尺測量線段的長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這些任務和目標來開展。這節課課前要求學生準備毛線、直尺等學習用具以及上課開始前的一些準備,這節課的課前準備還是做得非常充分的,90%以上的同學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和指導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本節課的匯入部分也做得非常成功,教學開始,老師今天想請大家幫個忙,可以嗎?同學們都非常樂意,很快就引起了學生對課堂的'注意,然後同學們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的操作,順理成章的進入到了本節課《認識釐米》的學習。新知的教學,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呢?這個環節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然後透過小結: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常用釐米作單位,並講述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因此1釐米可以寫成1cm,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尺子比劃比劃,用兩個手指比劃出1釐米大約有多長。讓學生透過比劃充分感知1釐米的長度。透過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一釐米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一釐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1釐米的表象,使學生理解1釐米的實際長度。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2

  這個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開展的說教學反思這個活動,我覺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動。前面的老師都說得很精彩,當大家都在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時,我的頭腦裡就在努力地搜尋以前的教學情景,我到底說哪課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級時,教“認識釐米和用釐米量”這堂課,給我的印象挺深,現在我就對這堂課中的一個片斷來進行反思。

  這堂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堂課是先教學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然後體驗1釐米有多長,再是教學測量的方法。

  教學測量的方法時,我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紙條,讓學生估這張紙條長多少釐米。學生就有很多答案:什麼10釐米、9釐米、8釐米。(這部分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接著我就說:要知道這張紙條到底有多長,我們只有透過測量才能知道,老師在測量這張紙條時,同學們要注意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測量的?一會兒老師要找同學來說一下測量物體時應注意什麼?

  然後我就開始測量了,邊測量時我就邊說: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將物體平放在桌子上,為了讓同學們能看的清楚,老師把紙條貼在黑板上。現在我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另一端對著幾釐米,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然後請一名學生上來看一下這張紙條的長度。

  接著我再提問了:誰來說一下測量物體時應注意什麼?學生就說了:在測量時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還有學生說:要把物體放平後再測量。然後我多請幾名同學來說。這樣可以使新知學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隨後,讓學生拿出我事先為他們準備的一張紙條,也先讓學生估一估長多少釐米,然後再請他們用剛學到的測量本領來測量一下。學生剛動手測量,我就聽到有一個學生帶著哭腔大聲對我說:“老師,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過的,上面沒有”0“刻度,是從”3“開始的,我測量不了。

  聽到後,我頓了頓又問: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幫助他嗎?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馬上有學生就非常大方地說: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著說,他的尺子沒有了”0“刻度,還能量,大家來動動腦筋想一想怎麼樣量?(學生髮表了很多看法)隨後我就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將尺子的”3“刻度對著物體的一端,再從”3“刻度往後數大格,物體佔了幾大格,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同樣可以將尺子的”6“刻度”2“刻度對著物體的一端來測量,這是另外一種測量方法。然後再做後面的練習2。測量蝗蟲跳的有多遠時是將尺子的7釐米對準一端,再數蝗蟲跳了幾大格。

  這節課我在備課時並沒有注意備練習題,所以只備了一種測量方法,就是將尺子的”0“刻度對著物體的一端,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釐米。當學生帶著哭腔告訴我他的尺子沒有”0“刻度時,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讓學生討論一下該怎樣幫助他,作為緩兵之計,我抓緊時間翻閱課本,發現測量蝗蟲跳遠的距離的練習題,於是我想到了這種測量方法,然後再讓學生討論,最後再告訴學生這也是一種測量方法,那個拿舊尺子的同學終於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紙條的長度了,他不再因為自己是用舊尺子而自卑了,這件事給我很深的感觸。讓我體會到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深挖教材,備好課

  老師在教學前,一定要備好課,備全課,包括練習題。在這課的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用書上雖然都沒有提到第二種測量方法,但是練習題裡卻有這樣的練習,所以我們在備課時,不應該只備教科書和老師用書,應該把教材中的練習題也認真仔細地研究一番。要不是因為那位同學拿一把舊的尺子,上面沒有”0“刻度,那麼在這節課中,我就可能只教給學生一種測量的方法。因此,我應該感謝那位同學。同時,我也想提醒我們所有老師,不要認為咱們對教材已經很熟悉了,上課前一定要備好課。

  二、 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如果學生說他的尺子是舊的,上面沒有”0“刻度時,我們 有些老師可能就會訓斥學生說:誰讓你拿舊尺子,你如果買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嗎?這樣,我們可能不但發現不了另外一種測量方法,也會使那位拿舊尺子的同學更加自卑,學習興趣低落,甚至會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所以我們每個老師都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不要一昧地對學生批評呵斥。這是我對這個教學片斷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說得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3

  我剛剛上過《釐米的認識》這節課,因為學生初次接觸長度單位,因此 使學生建立起“1 釐米”的 長度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教學的的:

  一、創設情境激興趣。

  小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因此 在講授新課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動畫,讓孩子帶著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去思考,在小組交流一下,孩子們積極性很高,討論熱烈,為學習新知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直觀領會得新知。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看一看、讀一讀、比一比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新知。

  (一)直觀感知,認識1釐米。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 、 看一看。透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 1 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 1 釐米”,並且知道從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間就是 1 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 1 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 1 釐米的長度。

  2、讀一讀 。在孩子們互相指過1釐米以後,讀一讀:在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 、比一比。讓學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寬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寬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

  4、 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 1 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二)運用遷移,認識“幾釐米”。

  學習了“ 1 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幾釐米”。用眼睛觀察、用手比劃、用筆畫出幾釐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 三 ) 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 1 釐米”、“幾釐米”之後,我是透過以下幾個環節教學生用尺子測量長度的:1、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一拃?說一說怎樣測量一拃的長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長度,讓同桌驗證。透過指一指、說一說、量一量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的意義。

  數學教學中貫穿自主高效的教學原則。貫徹讓學生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一種思想。利用多種形式、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和學習的能力。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4

  釐米和米是長度單位中最基礎的單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標中的體現建立釐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估測生活中的物體。知道單位間的關係並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在集體備課和研課的時候,釐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對孩子來說不難。但是在教學中高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於是在教學中我採取慢進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識接受都需要過程,對於建立1釐米的表象找到標準:食指的寬度大約1釐米。每節課進行復習鞏固,通過了兩三節課的強化,發現很多孩子能夠很快速的比劃出1釐米長度。

  對於米的教學採用活潑的課堂方式:製造矛盾衝突,探索米的長度。

  1.師生比賽,引出米

  師:請一位同學用直尺來測量黑板的長度(示範當直尺測量不夠了如何接著量),我等到同學量到黑板中間的時候再量,讓一讓你們,好不好?(學生爭先恐後,非常積極)

  然後侯同學量的很認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學們都說老師欺負了侯同學,我就倍感委屈的發問:怎麼欺負他了?

  同學們熱情高漲,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說老師拿的尺子長,侯同學直尺短,不公平。反覆追問幾次,全班達成共識:尺子的長短不一樣。

  師:如果讓你們選,你們用哪個?

  生:長一點的。

  總結:直尺是用來量短一點的物體,長的就不方便了,我們需要找更長一點的尺子:米尺。今天來學習認識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測實物

  米尺的長度就是1米,認真觀察長度,找到實物

  我發現,當孩子找到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時非常感興趣,都具有善於發現的眼睛。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滲入數學文化,找到感興趣的,快樂的學習。

  兩個環節的節選,對本節課深有領悟:在課堂上孩子的積極性不高,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於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精準到每句和學生的對話及過渡語。而這樣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透過大家的影片找到適合教材、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師對接,能找到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和數學上的準確用語,規範學生的數學語言,對以後的學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新——就是在懂的情況下再創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費時間。

認識釐米教學反思15

  一、設計簡說

  “認識釐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課以兒童感興趣的測量數學書的寬度開始,動態地呈現了在測量活動中問題的產生過程,較好地實現了數學產生於生活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用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觀察、估計、讀數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透過想象、估測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4.透過活動,體會測量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事實。

  三、教學流程

  一、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1.情境引入:想給《數學》書包個封面,但不知道書本的寬度,你能利用身邊的物體量一量數學書的寬度嗎?

  2.提出問題:為什麼同樣一本書的寬,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啊?

  3.小結: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測出的結果和資料也就不一樣,要使測出的結果有一個統一的資料,就必須選擇統一的標準。

  二、統一工具,認識直尺

  1.利用小立方體,認識1釐米

  2.觀察直尺,找共同點

  (1)一條一條的線,有長有短→這就是“刻度線”(板書)

  (2)數字,0、1、2…… →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這是釐米的國際單位。

  三、觀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認識1釐米

  1.明確1釐米概念

  (1)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釐米的長度。

  (2)直尺上相鄰兩個刻度之間都是1釐米。

  2.找尺上的1釐米

  請你在尺上找到這個1釐米。你能跟老師一樣比劃一下1釐米的長度嗎?在尺上,你還能找出其它的1釐米嗎?

  3.表達1釐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1釐米。

  (二)認識幾釐米

  1.選擇感興趣的圖說長度

  2.估計幾釐米四、練習鞏固,內化概念四、教學思考(一)感知——經歷概念的發生

  概念引入的關鍵是建立感性經驗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建立這種關係是概念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釐米的引入教學時,我利用給數學書量寬度進行匯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為什麼同樣一本書,量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這一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藉此契機,組織學生觀察直尺,認識“刻度線”、“刻度”和釐米的國際符號cm,並揭示課題“認識釐米”。

  (二)突破——經歷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環節。因此,在課堂中我希望能在“靜”與“動”的轉化中掌握釐米的本質,讓學生在“具體”與“抽象”的轉化中加深釐米的理解,在“數”與“形”的結合中突破釐米表象認知,在“異”與“同”的對比中凸顯概念本質。

  (三)昇華——經歷概念的應用

  在經歷了概念的發生和形成後,還要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數學概念融會貫通到生活中、問題解決中,這樣才能夠讓這些數學概念不再板著一張張嚴肅的科學麵孔,讓我們的課堂上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因此,我設計了3個星級的題目,讓學生在知識整合中尋求數學能力的形成,同時三個不同層次的題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力求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