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江雪》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江雪》一課,我設計時想面面俱到,結果面面不到,比如問題的提出、猜測、背景資料的補充、朗讀、體悟、引讀、背誦、書寫,內容太多,一個內容來不及總結就跳入下個環節,引讀時,教師的情感出來了,有精彩,但學生還是浮在字面的理解上,畢竟他們的經歷感受與我們大人的體悟相差太遠了。所以老師再精彩的引,再有感情的讀,對學生而言有些突兀。這也跟整節課所營造的氛圍是分不開的,之前的30分鐘,我並沒有很好的營造那種冷清,憂傷。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立足學生,目標明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愛讀古詩,愛聽詩人的有關故事的特點,問題多,還不能提出有層次,有水平的問題,我們把“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採用半開放的問題教學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帶講故事,學生學得更深刻。學生學的是比較紮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讀的是十分充分,說的也到位。
2、把傳統教學與合作探究融為一體。
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是學生逐句逐字的翻譯,讀一句,解釋一句,最終落實到背誦上。特別注重老師的指導朗讀。在理解詩意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的自學,再在組內交流,最後形成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
3、教師的語言能較好的引導,激勵學生,營造氛圍。
無論是在巡查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學習,還是學生的彙報環節,老師都能及時的表揚、激勵。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展示,老師的引讀都適時的引導學生讀的不同層次。
不足之處: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確。
比如第三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學之後沒有提出問題,直接啟動小組合作,讓他們交流詩句理解,即降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在自學之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礙於公開課,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壓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學不像其他班學生一樣有很多的生成。
2.老師不敢放手,牽引過多。
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更好的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了兩段精彩的引讀語,結果老師的情感出來了,學生還未進入狀態,老師的精彩代替了學生的精彩。
3.小組的建設不完善
如小組自學的指導,方法的指導不夠,小組發言時,讀課文時,請到的小組能做到認真表達,其他的小組的傾聽習慣,補充發言的習慣都要加強指導。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組在第二環節,小組讀音時沒有很好的宗旨,老師只是沒給他們組加分,並沒有指導如何做。
4.缺乏教育機智
在教學中有學生問到了“蓑笠是什麼?”可先問問有沒有學生知道,再出示插圖,看了插圖還不知道,告訴他們下節課老師專門給他們講講。還有學生說到了漁翁釣魚是吃多了沒事幹的時候,老師可反問他一句:“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而不必當做沒聽到。
《江雪》的教學,雖說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拓展延伸不可過多,但適當的牽引更有助於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到學習古詩的方法---同類相比。學《江雪》中體會蓑笠翁形象時可與清代王士禎作品《題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作比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體會同是釣,但釣的季節不一樣,釣的心情不一樣。更突顯老翁的孤寂。課後可讓學生再把這首詩與柳宗元后來寫的一首《漁翁》作對比。看看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樣,學生積累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海徳格爾說“詩”就是“思”,拓寬詩界限的目的是為了走向文字的深遠和思想的深刻,雖然我們走的是國學啟蒙之路,但我們為師者需要有這個高度。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只有用好這個例子,才給教材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的課堂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