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

  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目標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主要路線。當我出示課題時,為了引起學生對課題中引號的注意,我故意將其漏寫,然後就讓學生順著這條思路去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

  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地質的變遷這一部分,地質的演變對孩子來說很陌生,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把這一地質的演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寥寥數筆就理清了學生的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字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2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朗讀的過程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

  1、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於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麼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後,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針對川川最後說的話,我讓學生猜想川川長大後想幹什麼?叔叔是怎樣獲得那些知識的?以此引導學生動腦想和動口說,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2、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透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

  ⑴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⑵叔叔講到岩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課外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並進行交流展示,透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

  4、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透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之後讓學生看老師準備的岩石書。學生們驚詫不已,之後再來分角色讀文,學生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透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在結尾的地方我設計了擴充套件性訓練: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什麼巧妙的地方……讓學生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於教學經驗的缺乏,朗讀訓練的時間略長,以至於後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並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有的孩子還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學生回答,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在以後的教學研究中,我將針對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學習,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對動態生成的有效引領作用。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3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

  本篇課文語言簡潔,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我讓學生思考: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麼刨根問底?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川川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4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會寫上節課剩下的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透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透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裡,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5

  今天在教《最大的“書”》一文時,我問學生:這本岩石之“書”,“書”中真的有字嗎?很多學生說沒有,也有學生說有。我說其實這本岩石之“書”,“書”上是沒字的,之不過地質學家叔叔能從中看出很多有關發生在這塊岩石上的事,及它經歷的年代或其他相關的事,對我們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及自然的活動很有意義。

  學生便開始發問,我給他們講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這方面的知識,可學生的刨根問底,足足問了我一節課,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後還是讓我這個自認為知識不少的老師也黔驢技窮。當時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裝進自己的腦袋,只能讓他們自己有空上網查資料了。

  以後看來除了語文方面的知識要加強,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強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6

  這是我實習以來的第二節課,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覺是有一些進步的。對於教案的設計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課堂上也沒有第一次那麼緊張了,基本能夠控制課堂,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第一,對於教案的把握還是不夠熟練,落下了一個環節;第二,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語太少,不夠銜接;第三,對於學生的評價還是有些不到位,應該引導學生去自我評價,可以是師生評價,更多的是生生評價,而且在評價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先去評價同學的優點再說缺點,不應該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第四,板書不到位,對於課文中的重點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沒有及時的板書,導致有些學生沒有牢固掌握知識。總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加註意,及時改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7

  《最大的“書”》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字接觸,“潛心會文字”,引領他們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現我就本課的教學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資源——使文字活力充溢。

  讓文字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字,學會想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想象力的舞臺。這節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想象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臺。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二、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

  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三、準確把握“書”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侷限於本課堂。

  可是,綜觀本課教學,我還有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教”沒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

  《最大的書》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沒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於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刨根問底”,先問孩子們:文中的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在讀了幾遍課文後,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於我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以至於後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朗讀訓練的時間明顯不足,並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這一點在拓展環節中體現尤為明顯。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孩子們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丟擲《綠色情報員》一文,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一】

  《最大的“書”》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字接觸,“潛心會文字”,引領他們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現我就本課的教學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資源——使文字活力充溢。讓文字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字,學會想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想象力的舞臺。這節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想象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臺。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二、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三、準確把握“書”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侷限於本課堂。

  可是,綜觀本課教學,我還有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教”沒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教學反思二】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主要抓住三個問題來深入探索這本“書”。

  上課初始,我從學生的學習上引入:我們平時所讀的書有什麼特點?(有字有畫,給人帶來知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接著質疑:加了雙引號的書又是指什麼?讓學生從文字中找到準確資訊練讀。接著追問:那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書呢?(有字有畫,能讓我們知道山川河流的變化,哪裡埋藏著寶藏。)讓這個問題引出對字、畫、帶來的知識歷史變遷和作用三個方面的深入探究。並練好人物對話。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於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麼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後,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

  最後,在拓展環節,我引用了單元導讀中的一句話點題: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許多樂趣,發現許多秘密。然後拋磚引玉給出一個例句:我從樹葉發黃的顏色中知道秋天已經來了。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就把學生帶進了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9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主要是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顯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在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顏老師用我班的孩子執教了本課,師生配合默契,老師引導有效,評價有針對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

  一、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

  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字詞的教學。顏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緊扣字、詞,紮紮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檢查生字詞時,生字詞分組出現,先是一組前鼻音,接著是一組多音字,再接著是一個專有名詞和一個難讀成語,再是簡單的短語,再到演示字的演變指導識記生字,最後透過猜謎語識記生字。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同一類的生字,也就是本課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顏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質、厚、底”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用紅字進行標註,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歸類寫字的方法。

  二、透過對話,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本課是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的,這正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好素材。在學習前兩次對話時,顏老師透過學習叔叔說的話“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際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要有明確的回答,而且還要有理有據,然後運用“讀課外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際,學生說的都很到位,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利用課後資料,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課後的“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顏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課文的5-8自然段中,顏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透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讀文,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透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總之,顏老師的講授很清晰,目標達成度高,評價多樣,有針對性,值得我學習。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0

  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

  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當然在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時,我則採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課件,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著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1

  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岩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美麗的星空、我們居住的長沙城、燕子低飛、山川河流”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著“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敘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裡,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2

  最大的“書“一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我認為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慾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因此,我把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內容的興趣可能興趣不大 ,沒想到,課堂上,當我由談話匯入課題時,孩子們的興趣特濃厚,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唸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 ,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開始,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我讀敘述部分,女孩讀川川的話,男孩讀叔叔的話。孩子就這樣分角色讀起了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教學結束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3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問底”這個詞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川川刨根問底中瞭解岩石就是一本書;川川在刨根問底中知道岩石書上有字有畫,岩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川川繼續刨根問底,瞭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採用分角色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一生與全班學生對讀來感受這一課對話的特點,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裡我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其中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課初始,我讓學生從課題開始,探究課題與以往學過的課題有什麼不同?學生髮現“書”加上了雙引號,而別的課題卻沒有,於是,我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思考原因,從而明白,課題的書並不是我們見到的用紙做成的我們所讀過的書,而是把岩石比作書。學習岩石“書”的內容時,我採用了想象和拓展說話,比如讓學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透過一番想象,並出示圖片配合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岩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有(),還有()哩!然後我還跟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把對話練習進行到底!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4

  【課前透視】

  本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融地質知識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對話的朗讀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培養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有感情地讀好人物的對話。

  【資訊資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關地殼變遷、化石等相關知識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依題激疑:你們讀過書嗎?你們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嗎?(板題)課題中的“書”為什麼加上引號?你們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師出示化石標本或相關的圖片資料,啟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它們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本“書”,看看這本“書”是怎樣介紹的!(板題)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識字生字。

  出示“我會認”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識字交流,可以採取組內交流的形式,說說自己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是怎樣認識的?同時交流記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換偏旁、組詞語以及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同時把自己不懂的詞語作一標記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檢查識字情況。分段合作讀文,互相檢查讀文情況。教師巡視吸收反饋。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相機引導學生交流識記重點字的方法。同時,教師強調重點字讀音、字形等相關內容。如:“冊”是平舌音;“質”讀第四聲;“巖”和“印”的聲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識字能力是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巖、冊、寶、刨、痕、質”。

  2、引導學生從筆劃、結構等方面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相機強調。

  如:“厚”字上下都無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五”,“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

  3、“挑戰難點字”。啟發學生到板前書寫大家認為不好寫的字,師生評議。

  4、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同桌互相評議。展示優秀的作品。

  觀察、交流是寫好字的一個重要前提,引導學生到板前範寫難點字,激發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向困難挑戰的精神。相互交流與評議,促進了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質疑

  1、快速讀文,思考: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2、組織交流,解決疑難。

  這一環節,可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讀書能力。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瞭解了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但要注意字詞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當場解決,其他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可以簡略處理,為下節課作準備。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

  《最大的書》一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為此,本課的教學,以指導朗讀為切入點,以讀代講, 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透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